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深化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建设,为推动审判事业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贡献法院力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宛如一首低吟浅唱的生命之歌,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每一位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爱的深沉、生命的无常以及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我们仨》的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呈现,这绝非偶然。“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无论是钱钟书口中“老人的梦”,还是那“万里长梦”,都像是命运预先设下的隐喻。在这些梦境的叙述中,先生用一种看似虚幻却又无比真实的笔触,描述着女儿与丈夫最后的岁月。这种以梦为载体的表达,实则是爱的深沉所致。因为那段失去亲人的岁月过于沉重、过于悲痛,真实地去描述可能会让先生再次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而梦,它既可以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反映,又有一种虚幻的隔离感。

在这些梦境中,钱钟书“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这不仅仅是一种离别的场景描写,更是他们夫妻之间深厚情感的体现。每一次的送别,每一次的再见,都是爱的不舍与延续。这种爱,在生命的尽头,化作了一种默默的陪伴与眷恋。它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在梦境的空间里得到了永恒的留存。这也让我们思考,爱究竟是什么?爱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相濡以沫,是面临生死离别时的无尽牵挂,是即便在梦中也希望能够多陪伴对方一刻的执着。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将我们带入了他们一家三口曾经的美好时光。那个稚嫩的女儿、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做着喜欢的事,构成了一幅和谐美满的家庭画卷。他们从“我们俩”变成“我们仨”,在特殊的年代里,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

这种家庭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生活哲学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忽略了家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功、物质的丰富,却忘记了家庭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一个家庭若能像杨绛先生一家那样,做到相守、相知、相助,那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成为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避风港。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与忧愁,人生也没有永远,有聚有散才是常态。”这是杨绛先生在书中传递给我们的又一深刻哲理。

快乐与烦恼总是相伴而生。在先生一家的生活中,有留学时的新奇与对知识的追求之乐,也有回国后面对生活压力、社会动荡的烦恼;有家庭团聚的温馨快乐,也有疾病等问题带来的忧愁。然而,正是这些苦乐交织的经历,才构成了完整的人生。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快乐而逃避烦恼,而应该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而聚散无常更是人生的真谛。我们常常在相聚时欢笑,却在离别时悲痛。然而,就像先生一家一样,即便知道终有离散的一天,也要珍惜相聚的时光。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走上书中的“古驿道”,走向生命的终点。在这有限的生命旅程中,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显得尤为重要。珍惜当下,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爱。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时,我们要用心去体会那份温暖与宁静;当与朋友相聚时,要珍惜那份友谊的真挚。

《我们仨》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书籍。它让我们思考爱的本质、家庭的意义、人生的苦乐与聚散。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变数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先生的文字中汲取智慧,学会珍惜,学会从容,学会爱,以知足常乐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份经历,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爱与温暖,在有限的时光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供稿:金昌中院第二党支部 李燕群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