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积德,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

可是如何积德呢?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关键是母亲如何去做。

一位母亲,在家庭中有多种地位,对应不同的角色,能够做好,那就真正成为了家庭的定海神针,家庭发展就不难了。



01

“母亲”作为儿媳:孝有德。

任何年代,百善孝为先。

很多故事,都在宣扬孝道,并且把孝顺的主角,定位为父亲。

看看普通家庭,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管理模式,孝道的践行者,多半是女人。

老人们的一日三餐,衣服整理,房间打扫,哪一样都离不开女人。

女人的孝道,存在日常的琐事里,连续多年,却很容易被家庭忽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古人的二十四孝中,“乳姑不怠”说的就是唐夫人,想尽办法照顾婆婆孙夫人的故事。

婆婆牙齿没有了,不便于吃东西,唐夫人就用乳汁喂养,十年如一日。

婆婆过世的时候,感动地说:“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果然,唐夫人老了,也得到了儿孙们的孝顺,晚年安康。

还有“涌泉跃鲤”中的庞氏,一直照顾婆婆的日常。却被家人误解,还赶出去了。

庞氏离开之后,照顾老人的任务落到其他人身上,大家才感觉到孝顺有多繁琐,才回头想起庞氏的好处。

后来,庞氏被请回家,被丈夫敬佩。

还有乐羊子妻,看到婆婆抓了邻居的鸡,就泪流满面地教育婆婆:“我家穷,但是饭桌上不需要他人家的鸡。”

婆婆非常羞愧,从此改过自新。

儿媳这个角色,不好当,为婆家吵闹,还很容易被公公婆婆欺负。

如果儿媳败德,或者把公公婆婆当成敌人,这家庭肯定是鸡飞狗跳,这家风就败了。

同样,母亲作为娘家的女儿,也是要尽孝的,把自己完全当成“泼出去的水”,这就丢了血脉,也丢了家庭的德。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亏待了儿媳,她一进门,就是来报恩的;不要亏待女儿,她是父母的小棉袄,晚年的一份温暖。



02

“母亲”作为妻子:立大德。

古人说:“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在古代,男尊女卑,因此不朽的事业,都是男人的功劳。

显然,这是不公正的。女人也是半边天,军功章里有女人的一半。

作家钱钟书曾用一句话形容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专注写作,家庭的收入减少,妻子杨绛就辞去佣人,自己做饭,尽量压减开销。

钱钟书要做的事情,妻子一定支持。

苏轼回想自己的妻子王弗,说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出生是书香家庭,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

婚后,苏轼有了一个读书的好伙伴,但凡遇到不理解的,都问妻子。

夫妻一起读书,留下了“幕后听言”的故事,也是苏轼考上进士的重要环节。

古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帝王家,太后幕后操作,也创造了盛世。比方说,孝庄太皇太后。

如果一个男人没有妻子,那么他干什么,都是没精打采的,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一旦男人到了五六十岁,还是孤身一人,那就是光棍了,还谈是前程?

没有女人,男人是没有家的,这就充分说明,女人也在立德。

尤其是当下,很多女人闯天下,担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份德,男人应该感激涕零。



03

“母亲”作为家长:育新德。

在小说《活着》里,福贵是一个富家公子,吃喝赌都行。

很快,福贵就败家了,把父亲气死。

大家都认为,父亲教育不行。却没有看看,福贵的母亲,干啥去了?

福贵败光家产时,父亲对他说:“我们家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连鸡也没啦。”

母亲却很淡定,劝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这就不难发现,福贵为什么会败家了。毕竟,母亲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我们也会看到一些 家庭,母亲作为女人,也“重男轻女”,导致儿子被溺爱,养废,女儿被薄待,恨不得马上离家。

《诗经》中说:“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母亲承担了育儿的大任务。把孩子教育好了,那就是在培育新的德行。

社会在推陈出新,教育的内容,手段,都要是新的,这对母亲是非常考验的。

一个好母亲,管好了儿女的读书,还告诉儿女如何选择对象,如何持家,面对社会。把儿女培养成了有用的人,家庭就有了希望,父亲的劳动更加努力。多年后,父母老了,儿女也能好好供养,顺利实现家庭的接续。



04

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女人一旦成为了母亲,就不得不刚强,撑住家庭里的一切。

刚,不仅仅是强势,还是做人的毅力,持家的耐力,育儿的精力,谋生的能力。

当然,母亲不是神,也有疲惫、犯错的时候,请你多担当,也可以教导。

一开始是母亲成就了我们,后来是我们成就了母亲。

也愿天下家人,个个积德,积沙成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