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心内科成功为一名患者实施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为心律失常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患者彭女士今年57岁,因肺部感染后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而入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等,医生明确诊断她患有扩张型心肌病。考虑到彭女士年纪不大,为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她未来可能需要的其他治疗保留静脉通路,医生们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却依然具备感知心脏异常节律和提供除颤的能力。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胸部和腹部的两个小切口处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一旦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这种除颤器能够及时感知并纠正这些异常情况,从而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比传统的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有着诸多显著的优势。心内科主任侯磊介绍,这种方式避免了电极导线直接进入心脏和血管,这极大地降低了血管损伤和系统感染的风险。它还兼容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为患者未来的医学影像检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如果患者后期需要进行手术,这种除颤器也不会增加手术难度,而且在术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为患者提供持久的保护。”侯磊说。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手术需要心内科、麻醉科、导管室及护理等多个科室团队的紧密协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团队成员之间高度的配合和沟通。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的指导下,松江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侯磊、主任医师张雪莲起搏电生理团队以及麻醉科主任吴德华团队共同为彭女士完成了手术。

术后,彭女士恢复情况良好,心律失常得到了有效控制。

文字:李天蔚 王杰(通讯员)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周雨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