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典型意义,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可见本书选题具有独创性。借王安忆的法语译事,本书总体勾画出中国当代作家在国外的现时境遇,揭示了该境遇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对于未来我们扶持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不无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袁筱一教授

“《王安忆小说在法国》一书,文献翔实,论据确凿,说服力强,整体思路清晰,文字清丽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

王静教授

《王安忆小说在法国》

李澜雪 著

978-7-5760-5241-1

5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王安忆作品在法国译介和传播的学术专著。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也是作品译介到国外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重点关注1981年至2020年间王安忆的小说在法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情况,分析梳理新时期以来王安忆作品走向法语世界的完整轨迹。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梳理四十年间中法两国围绕王安忆展开的一系列译事活动;下部结合王安忆的作品,探讨法国视域下王安忆文学形象成型、流变文化的过程,由此展示影响中国作家在海外接受效果的内外因素。

作者简介

李澜雪,法语语言文学博士、总体与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法语系。近年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学、比较文学。

目录

向上滑动以阅览

绪论

甲部 王安忆作品的法文译事

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中的王安忆

一、作家的创作历程与外译概况

二、王安忆的外国文学机缘

1. “共和国女儿”的时代际遇

2. 沪上一域的世界主义气韵

3. 世界文坛的多栖作家

附录:王安忆作品法语译本概览(1981—2020)

第二章 中国译界对王安忆作品的翻译:《中国文学》(1981—2000)

一、《中国文学》译事:使命使然的主动译介

1. 翻译始末与译本详情

2. 本土译事的主要特征

二、扁平化的作家形象及其成因

三、话语权力失衡的目的语文化场域

第三章 法国学界对王安忆作品的翻译(1987—2020)

一、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历史语境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稀缺猎奇的“熊猫丛书”时期

2. 20世纪80年代末至新世纪前夕:庞杂拼凑的影视助力时期

3. 2000年至今:以作家为中心的系统译介时期

二、法国学界对王安忆作品的译介始末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节译试水阶段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探索蛰伏阶段

3. 新世纪初:关键转折阶段

4. 新世纪初至2020年:拓展丰富阶段

三、法国译事的主要特征

1. 文学编辑主导的规范译事

2. 相对纯粹的文学标准

3. 步调稳健的商业规划

4. 严谨稳定的译者梯队

乙部 法语世界对王安忆及其作品的阐释与接受

第四章 副文本塑造的作家形象

一、封面设计

1. 女性肖像

2. 景观影像

二、题目翻译

1. 直译

2. 归化

3. 明述与隐含

、译序与封底

1. 上海代言人

2. 先锋女作家

3. 写实派传人

附录:儒勒·苏佩维埃尔《生命赞》

第五章 译本对“心灵世界”的再现

一、译本对作家文学形象的展现

1. 还原上海书写

2. 诠释女性语言

3. 传译写实细节

二、译本对“评论叙事文体”的再现

1. “叙述式对话”的翻译

2. “抽象语言”的翻译

第六章 法国评论界品读王安忆

一、众声评说:赞誉与商榷

1. 上海女人写上海:他者想象的怀旧愁绪

2. 温和的女性书写者:女性文学的非典型异数

3. 中西文学传统之间:不拘一格的现实主义者

二、默契与龃龉:法国评见与作家己见

1. 去典型化与人物“大道”

2. 心灵世界与小说的“反真实”内核

3. 上海与“无旧可怀”的书写者

4. 女性与无关主义的“唯美”书写者

余论

参考文献

谢辞

王安忆作品在法国的传播

那么,王安忆作品在法国翻译、传播与接受的情形究竟如何?她有哪些作品被译为法文发行海外?法国学者对其人其作的研究状况如何?法国都有哪些刊物、著作、学者论及或关注着王安忆的创作活动?前者的阐释与其他西方学者(如英美学界)相比有何异同,其观点又会对中国文坛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促进或限制了王安忆在法语世界的影响?唯有在厘清相关具体文本素材之后,方能回答以上问题,继而洞见我国文学外译事业取得的既往成就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书围绕王安忆作品法译本的翻译和接受两个核心领域,较为全面完整地收集、整理出一批详实的基础研究资料。从境内外的法语刊物、法语文选集、法译单行本,到出自译者、汉学家、媒体人之手的评介文字,力争所言所论有据可依。与此同时,部分材料内部或相互之间形成的对话式互文效应,也构成了我们理解译介行为言外之意的一种途径。

自1981年第一篇法译作品《小院琐记》的刊登开始,至2020年最新法译小说《叔叔的故事》问世为止,近四十载光景里,法、中两国共计翻译出版了23种王安忆作品的法语译本。包括散文集1部、散文2篇、长篇小说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8部。这些译作涉及复译1次、节译2次;9部单行本皆在法国出版发行,当中除1本散文集外,余者均是中长篇小说。总体而言,王安忆作品的法语译事经历了期刊、文选集的单篇译作先行,独立出版社的单行本逐步跟进,继而主导译介形式的大致过程。

伴随众多译本先后问世,法国社会各界对于作家其人其作的解读评析也是客观衡量接受情况的重要参照凭据。鉴于资讯时代瞬息万变的舆论场,试图穷尽全部围绕王安忆及其作品的观点和文字,自是徒劳,事实上也无需如此。本书在甄选研究资料时有明确规范的标准,划定了汉学著作、学术期刊、主流报刊书评、文学网站评述和法译本副文本等五个范畴,如此也就回避了先验式的感觉判断。以上几类素材篇幅长短不一,除依托译本刊印的13篇译序性质的文字外,另有1部学术著作、5篇学术论文、7篇报刊书评和6篇登在专业文学网站的评述文章。


聚焦王安忆作品的法文译本,这并不意味着本书的相关内容就仅限于此。翻译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自有其来龙去脉,在分析具体翻译行为发生时应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整体译介情况,也就必然会牵涉同期进入法语世界的其他作家、作品。“在法国的接受研究”,言下之意是相对另外两个空间而言: 本土的接受和英语世界的接受。正是在与这两个参照体系的比较下,我们才得以看到法语世界赋予王安忆及其作品的独特属性,从而展开对系列问题的探究: 王安忆作品在法语语境中如何被发现、被译介?法语读者对其有何评论和探讨?相较其他同代作家,王安忆在法国的影响究竟如何?来自译语世界的评说又会对我国当代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依循从“客观译事”到“主观阐释”的思路,由外及内分甲、乙两部展开,每部三章。

议及王安忆的法语译事研究之前,我们试图立足中外文学关系对作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定位。从外来文化、外国文学的影响着手,兼论作家跨界性质的艺术创作,以此引述出王安忆作品在英、法两种语言世界的翻译概况,为后文作家域外文学形象的探讨埋一伏笔。客观译事的论述旨在于中国译界的主动外译和法国学界的持续发掘之间,研讨两种迥异译介模式的得失所在和成败原因。以《中国文学》为代表的主动输出译事开始得较早,是法译王安忆作品的开端。这个开端诚然非常重要,但因为受限于多重历史条件,也受制于两种语言文化在那个时代的交流状况,加之宣传属性所需,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作品主题的多样性,也限制了译者的能动性。这使得王安忆最初在法语世界呈现的文学形象不免扁平,缺乏立体感,更兼早期译语文化场域里严重失衡的权力话语结构,此番发轫于中国本土的译事最终收效有限,深陷无闻境地。与此相对照的是法国学界基本秉持文学标准、相对成功的持续译事。鉴于法国译事所涉繁巨,为求清晰,在切入其翻译行为之前,有必要先就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整体译介历程作一简明回顾,以此为王安忆具体法语译本的出现提供动态的宏观历史语境。根据翻译行为发生频率的高低,我们将法国译事分为“试水节译”“探索蛰伏”“关键转折”和“拓展丰富”四个时期。从中分析左右译介模式、影响译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出版机构,在文学移植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此番译介突出表现为专业文学编辑和汉学家译者主导的规范译事,作为王安忆作品在法语世界的第一读者和第一阐释者,他们的第一解读为之后作家在法国的接受趋势奠定了基调。以上是本书甲部“王安忆作品的法文译事”所讨论的核心内容。


乙部“法语世界对王安忆及其作品的阐释与接受”,即是由前部第一阐释者们的先导式解读——法译本的副文本设计入手,从封面、文题、序文等角度观察法国译介主体所呈现出的诠释倾向。从中明显可见他们赋予作家的三重文学身份:上海代言人、女性主义者和现实主义传人。王安忆的此幅“法式三联像”,则构成了随后翻译文本分析的考察维度。借助对典型译笔的评析,探知法国译者们再现作家的“心灵世界”之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兑现了自己在译本副文本中许下的“诺言”,他们是否当真着重突出或者无意弱化了王安忆某一层面的文学形象和风格特质。风格层面的文本分析,确指王安忆虚构写作中最显而易见的特征——以“评论叙事文体”见长的小说语言。在众多译者或增减,或重组,或亦步亦趋的翻译手法中,思考翻译行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增益或损伤了中文原著的风貌,以及它是否就是决定后续现实评价的首要因素,这也是本书最后留待验证的问题。法国评论界针对王安忆作品或赞许、或指摘的品评,大体沿袭了译介主体的预设方向。译者及其译本奠定的解释基调直接影响了接受环节法语读者对作家的阐释,上海、女性、写实依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语汇。鉴于其中经由“翻译之镜”不时折射出的解释误差,厘清王安忆创作之时的本真初衷就显得尤为必要。因而,本书最终选择将作家的自我定位和法国评论之声两相对照,洞悉作家、作品经由文学移植之后在译语世界和原语世界所呈现的差异。

编辑:陈斌

制作:王晓蕾

关注并设为星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