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第一财经曾多次报道相关展览和书籍。前不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在上海图书馆举办“《马可·波罗行纪》:西欧最初直面中国”讲座,为读者介绍了一批关于马可·波罗的中文书籍。他在讲座中提到,阅读《马可·波罗行纪》的最佳方式是“对读”,即结合相关书籍对照着看,这样既能增长见识,也能避免《马可·波罗行纪》里面大量地理信息比较枯燥给阅读体验带来的影响。
终结争议的一本力作
姚大力是蒙元史和边疆史资深学者,曾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发表论文及学术评论百余篇。他出版的著作《北方民族史十论》《读史的智慧》《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等,讲述历史深入浅出,影响甚广。2022年出版的《边疆史地十讲》是他最新的一本书。
在讲座中,姚大力与读者们谈了马可·波罗东来的时代背景、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的学术争议及其平息、马可·波罗对哥伦布等后来人的影响等。他提到,蒙古人建立的驿站制度,可以让当时的人拿着像“交通卡”一样的牌子,借助驿站系统提供的食宿、马匹,从北京往西一路走到伏尔加河下游甚至巴格达,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在那么大的地理范围可以提供如此方便的交通条件。马可·波罗的出现,说明蒙古人把欧亚旧大陆广大的土地变成了一个非常容易沟通的世界。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Franke Herbert)在上世纪60年代曾写过文章,提出马可·波罗可能没来过中国,只是依据当时中亚商人传播的信息,看了一些记录地方情况的商业指南,从中知道了地理距离、各地物产等信息,由此写了一本游记。由于傅海波学术影响力非常大,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学术问题。上世纪7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留学的吴芳思(Frances Wood)在世纪之交出版的《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2015年再版)则把这种反向的猜想推向了大众。
傅海波2011年去世,次年瑞士汉学家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一书出版,傅汉思以这本书纪念傅海波。202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推出,姚大力认为,这本书标志着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讨论尘埃落定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各方面证据已经非常踏实地证明马可·波罗来过中国。
姚大力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一书赞赏有加,认为非常值得看。他说,傅汉思的写作有德国式的严谨细致,他是研究明代货币、食盐、税收的专家,对中国西南盐政十分熟悉,从发现的一些有趣材料入手,又变成了研究马可·波罗的专家。这本书的注释长达92页,可见傅汉思看了非常多的书。傅汉思用他所熟悉的当时云南与东南亚流通的贝币(亦可参考杨斌《海贝与贝币》)、西南的盐生产和盐币等,对照马可·波罗的记述,给出说服力极强的判断。
和哥伦布一起阅读马可·波罗
在谈到马可·波罗对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影响时,姚大力提到英国汉学家赫德逊的《欧洲与中国》一书。赫德逊称大航海的历史中反射着中世纪意大利的灵感。马可·波罗带回欧洲的信息融入了航海家探险的知识体系当中,哥伦布在第一次航海之后,读了《马可·波罗行记》。哥伦布的航海,引发了被后世学者称为“哥伦布大交换”的世界性改变,包括物种交换、文化冲击等。
和哥伦布一起阅读《马可·波罗行纪》引人无限畅想。不过,姚大力提到,一些读过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本书不如想象得那么有趣,买来可能后悔,因为故事性的部分不多。从学者的视角来看,《马可·波罗行纪》首先是一部有关宋元中国的百科全书,对欧洲人来说则带来一种异国情调。马可·波罗的本色是商人,到处闻到的都是商业信息,但写得比较笼统。
对欧洲读者来说,第一次直面中国是有挑战性的,对联想能力和见识都有挑战,可能带来一种阅读趣味。姚大力给中文读者的建议,则是可以采用“对读”的方式来读,就是把很多书和有关的事情都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对照。这些信息可能在单独的一本书里不完整,互相补充之后,一幅完整的图画就清晰起来了。他强调,这样我们还能读出马可·波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意思。
对于想专门深度研读马可·波罗的读者,姚大力推荐《马可·波罗之书》,这是一个包含百科全书式注释的老译本。翻译家冯承钧根据这个译本翻译了中文版。英国汉学家慕阿德(A. C. Moule)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的《马可·波罗寰宇记》是120多个抄本综合编纂并翻译成英文的版本,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注》则是他一生研究马可·波罗之大成,这两本书都是马可·波罗研究的丰碑。
经过这么多前人铺路,今人研究马可·波罗想出成果,已经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了,姚大力说,这种情况更加考验历史学家的“手劲”。能不能从用过的材料里找出新东西,就要看学者的真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