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食物,证明你是台湾人。 ” 回台过年百无聊赖的我,突然被小某书这条推送唤醒元神。我猜答案无非是凤梨酥、太阳饼等经典台湾味,结果一点开竟然是:
烙赛奶茶。
噗的一声,我笑出了声。给大家解释一下,“烙赛”,就是闽南语“拉肚子”的意思,所谓烙赛奶茶,就是我们从上学喝到上班的“早餐店大冰奶”,超大一杯冰冰凉,搭配热乎乎的蛋饼、吐司、萝卜糕,喝太快就会加速肠胃蠕动,达成上课蹲坑 / 带薪出翔的伟大成就,是绝对的“台湾限定”奶茶。
它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早餐连锁店的崛起,遍地开花,很快与豆浆齐名,成为台式早餐不可或缺的一环。之所以容易窜稀,也是商家过度节约成本的锅:廉价碎红茶富含咖啡因易刺激肠胃,奶精代替鲜奶影响消化,冰块更是用自来水制作,一来二去就串稀啦!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热爱早餐大冰奶。以它为代表的手摇饮料,好像是已经被刻入台湾早午晚餐的基因:只要你愿意,早晨大冰奶填肚,下午黑糖奶醒神,下班杏仁茶补充能量,宵夜还有热气腾腾的烧仙草,几十年如一日,谁家喝了烙赛就换一家。
我一个大陆朋友,十年前来台湾喝过“烙赛奶茶“后,坚定认为“只有台湾省才算真的将奶茶文化融入生活”,她说早餐是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如果都能毫不违和地出现冰奶茶,才是真的融入文化。她说大陆就不行,谁要是说早饭去喝香精感满满的奶茶,大家看ta的眼神一定是“哦可怜的孩子你这是怎么了”。
但那似乎也是上个时代的事了。如今的台湾奶茶,表面生机勃勃,实则低质量乱卷:一条街能开10家店,出品却大同小异。原地躺平的,甚至直接用起了预制料理包。珍珠奶茶这个源自台湾,根植台湾人日常的代表滋味,仿佛打在沙滩上的前浪,卷又卷不动,死又死不掉,碍于面子,不得不苦苦硬撑。
官方统计,2024年台湾全省共有1.6万手摇茶饮料店,数量比便利商店还多;平均每月新开40.2家店,这就包括我家附近刚开的“念念泡沫红茶店”。
这是家装潢成了赛博未来风的奶茶小店,乳白墙壁上,挂满金属摇摇杯与雪白灯泡,妥妥后现代主义甜美风。在大陆如果路过这样一家奶茶店,大概早已见怪不怪,毕竟比这个还夸张大胆的奶茶店比比皆是。但这个装潢风格在2025年的台湾,实在是有点突兀 —— 尤其当它周边是青苔爬满墙脚、屋檐点缀杂草的老旧骑楼。我家附近不似台北,习惯“古早”“老旧”风的食客居多,这种新奇,只会让身边居民选择快步走过。
再看菜单:二十年如一日的冬瓜茶、仙草冻奶、恋恋大冰奶是基础,特调有小心翼翼的创新:皮尔森红茶、静冈抹茶、统一布丁金粿鲜奶(典型的台湾夜市搭配)。里面大概唯一能称得上有点意思,在大陆没见过的,就是“皮尔森红茶“了。我很自然地点了一杯:
茶底是酒花发酵萃取的红茶,玩精酿啤酒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再一喝,是似酒非酒,半酵不酵的微酸微苦,模仿酒类但并不是酒。最特别的是奶盖,效仿啤酒泡沫打成细腻奶泡,让我一时不太确定自己到底是在喝奶茶,还是某种新型发酵红茶,或者是某种新款零醇啤酒。店员说老板很骄傲自己的发明,灵感来源于一个想喝酒又不能喝的开车夜里。在台湾酒驾的罚款很重,如果做出爱酒人士爱喝的奶茶,也算成功了。
但当我问有多少人会来专门点这个奶茶,店员的答案让我心有戚戚。她说卖得最多的还是冬瓜茶和泡沫红茶那些经典款,周边都是老居民,对创意奶茶不太感冒。老板有在Ins上给自己做广告,结果反响平平,只是很偶尔会有年轻人骑摩托过来试试。
台湾奶茶,照理不应该落后。 按照统计数据,台湾省居民一年会喝掉10亿杯手摇茶饮料,其中15%的居民人几乎每天一杯。 台北市每平方公里有12家手摇店,高雄甚至有“奶茶一条街”,短短550米有14家店,碰上奶茶集市还能聚集70家摊贩,就连我家附近都有6家店互抢生意 —— 卷还是卷的,但就像这个念念泡沫红茶店一样,我们卷不出“风潮”,卷不出“行业变革”,大家仿佛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真正占据行业连锁话语权的,还是那批至少十年前的品牌和口味。
日出茶太,古早的奶茶党应该不陌生。它2005年成立于台湾新竹,以茶底精心调配、香味隔半条街都能闻到的“日不落系列”,和搭配黑白双色珍珠的“太极系列”名震饮料圈。尽管真的很好喝,如今在岛内却只剩26家门店。
看似卷不动,实则它是台湾奶茶出海开疆辟土的领军品牌,不仅早在2012年落地伦敦,更说出2026年前在美国突破百店的豪言壮语。然而近期台湾《经济日报》分享了一则故事,日出奶茶正被迫转型。创始人说,“(我们)在印尼花了10年才开400家店,蜜雪冰城一年就开1000多家。我们雅加达一家门店,周围光是大陆品牌就有6家。”
于是他们先从偏重奶茶,改为扩大果汁、冰淇淋混合饮品,再将台式复古视觉改为色彩明亮、热情奔放的美式风格。我搜了一下他们2025年的新菜单:紫玫瑰荔枝冻饮、蜜桃四季春、芋椰珍珠西米露,有蜜雪冰城的影子,也有了书亦烧仙草的影子,但这家台湾原生茶品牌坚持75新台币一杯(约16元)的价格,面对蜜雪冰城8块钱起的价格,实在是前途唏嘘。
● 日出茶太的菜单,像极了蜜雪冰城
也有决定不卷的。回家短短半个月,我跑了好几家居民区附近的小吃夜市,接连不断遭遇暴击:本应胶装流体口感的烧仙草,稀薄得像仙草水;本应Q弹的珍珠软烂得仿佛隔夜凝结的果冻;还有有煮透的粉粿奶茶……
不信邪的我,转而向万能的便利商店求助。没错,在台湾,便利店里也买手作奶茶,就在711和全家里,主打比外面市场更便宜。但当店员掏出装着珍珠和仙草的预制料理包时,冷冷的冰雨开始在心头胡乱地拍。无论如何,包括珍珠奶茶在内的手摇饮料,新鲜现做都是唯一真理,预制料理包简直是毒药。
台湾奶茶们,是彻底自我放弃了?
上个世纪,台湾奶茶还是很能打的,那时它们就有了更个性的名字:“手摇茶”。
1980年代,一种名为泡沫红茶的全新饮料台湾南部崭露头角,它用美式鸡尾酒吧的雪克杯改造古早味红茶冰(加入香草粉的半冻结红茶),茶汤混合糖浆和冰块摇摇摇,大热天喝一杯shake出来的美式新潮冰饮,温度和态度都很cool。
这是饮茶风格的革命性转变。曾经喝茶这件事 必须热泡、主打共享,一人烧水泡茶众亲友围坐一团。 然而泡沫红茶却是低温冰饮,一人一摇更是改共享为独享,后来的半糖、无糖个性化服务,以及直戳人心的平民价格,想不火都难。
很快,结合泡沫红茶灵感,改造自青蛙下蛋(红糖水搭配红薯粉圆)的珍珠奶茶也诞生了。茶叶、粉圆、牛奶三种基础配料的排列组合,加上椰果、仙草、寒天等冰品好朋友,组成了台湾的手摇宇宙。1985年,岛内第一款灌装茶饮“开喜乌龙茶”重磅登场,1995年台湾人均茶叶消费量从1980年的0.3公斤跃升至1.21公斤,这就是百茶争鸣的饮料盛世。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来了。
2000年后,手摇茶店的竞争越来越狠,低廉的加盟成本让奶茶一条街比比皆是,卷不动的老牌如休闲小站、快可立等逐渐销声匿迹;2011年,岛内更是爆发严重的食品塑化剂危机,一时间人心惶惶,珍珠奶茶被指为“化学毒药”,台湾人开始拒绝珍珠奶茶,进而也造成超过新台币150亿的市场萎缩。
说白了,还是市场太小。所以台湾手摇茶开始出海,快乐柠檬率先兵分两路,以仙踪林为名前进香港、登陆沪上;CoCo都可则跟随台商脚步,先在长三角落户,一度成为市占率第一;还有贡茶、50岚(化名一点点)等等,组成了大陆第一波手摇饮热潮。
这批台湾手摇茶师傅,带起了一波波大陆徒弟,后面倒反天罡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喜茶崛起,鹿角巷、茶百道、奈雪的茶等迎面而上,还有茶颜悦色、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一代新国潮,更有林里、茉酸奶等特定领域选手,更不用说瑞幸这种口味与概念营销的怪物,以及终极大boss:雪人驾到,众饮退让。
于是就有了日出茶太老总的那番话:大陆同行太能打,年轻人都跑去喝大陆珍奶了。
毕竟大陆无论饮食丰富度和人口,远远高于台湾。这里茶的种类更全,饮茶的思路也更活跃。以社交媒体为抓手,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围炉煮茶、国潮等一系列组合拳,还有广西油柑、广东鸭屎香、云南滇红甚至西藏酥油茶等地方icon打通关键链路,和 fendi 等奢侈品牌联名,和美少女战士等经典动漫联名,买奶茶送麻将送玩具鸭子送各种潮玩盲盒大陆的奶茶已经不仅是奶茶,更多是生活方式和社交认同。
● 大陆在奶茶的脑洞方面,几乎没有天花板
这时再看台湾手摇茶,确实没什么新鲜事,包括我家附近的念念泡沫红茶店,从概念到装修到出品甚至文案,离不开一种只能默默抄大陆同行作业的感觉。或者换句话说,大家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样的,哪怕各自跑出了一条赛道,灵魂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趋同。
在被便利店预制调理包奶茶创伤灵魂之后,一杯专程骑车跑出十几条街去买的五桐号治愈了我。这家主打中华茶饮文化,“五”来自五种台湾高山茶的拼配,“桐”则来自大陆的古老传说:相传神农氏采茶于河南桐柏,为茶的起源之一,也是中原茶乡的源头。
这杯五桐号,它保留着台湾特色,将最能打的台湾高山茶推到极致,再以现代化的茶饮风格,强调传统茶文化的继承 —— 这就不是纯粹为了卷而卷,而是真诚接纳自己,也真心面对客人。
我在想,其实为什么台湾不能承认跑不动呢?重回初心做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两岸游开放后,能邀请大陆朋友来台湾喝一杯“十年前的奶茶的味道”,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毕竟,大家应该还没喝过“烙赛”奶茶呢!
本期作者|水水
编辑|梅姗姗、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水水、斯小乐、和果子、日出茶太官网、 小红书@泉州柯鲤西、@夏猴猴Live、@秋叶原老司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