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看大戏,戏曲陪伴中国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春节。

2025年春节期间,戏曲通过舞台、通过屏幕、通过网络,陪伴戏迷观众过年。丰富多彩的戏曲演出轮番上演,多台戏曲晚会汇聚经典唱段、唱响古调新声。锣鼓一响、丝竹一动,一个开嗓、一个亮相,唱出中国人的幸福年。


平阳木偶戏《闹花灯》 浙江卫视(中国蓝新平台)供图


戏曲创演《华彩满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多剧种融合表演《山水情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春节期间,各类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其中,传统戏曲戏韵铿锵,表现亮眼。

在北京,京剧、昆曲等在舞台上绽放魅力。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推出“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暨“迎新春”演出季,重温经典剧目,送上新春祝福。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吉祥大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前门建国饭店·梨园剧场等剧场上演37场传统大戏,北方昆曲剧院在正乙祠戏楼、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天桥剧场演出众多经典剧目,让观众过足戏瘾。

除了京剧、昆曲,地方戏的魅力也不容小觑。在“戏曲大码头”上海,上海越剧院推出古戏楼版越剧《红楼梦》,为观众带来精致灵动的表演。上海淮剧团的“金蛇狂舞 淮音传情”淮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上演《杂木上樑》《河塘搬兵》《白蛇传·游湖》《哑女告状·花园会》等作品,喜迎新春。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的情景沪剧《石榴裙下》,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并与豫园灯会联动,让观众在观灯赏景的同时一饱耳福。

将视线往南移,福建的闽剧、高甲戏等也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闽剧又称“福州戏”,有400多年历史,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高甲戏作为泉州、厦门的传统地方戏,如今深受海峡两岸观众喜爱。春节期间闽剧演出精彩不断,乡音寄乡情。在《2025福建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经过全新改编的高甲戏《围头新娘》展现了海峡两岸民众的血脉联系和情感纽带,两岸一家亲,同庆中国年。

有人认为,戏曲的受众群体年龄偏长,实则不然。春节期间的戏曲演出现场,常常可见三代同堂。当舞台上唱起较为“出圈”的名段时,台下还有不少小朋友跟唱、接唱,让身边的家长既惊讶又开心。传统文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代代相传,无论是戏曲还是其他年俗,都是如此。

除了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春节期间,多家电视网络平台制作播出戏曲晚会,集中展现名家新秀风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围绕“盛世梨园 锦绣山河”的主题,延续“过大年、看大戏”的传统年俗,汇聚80多家艺术团体的30多个剧种,邀请百余位名家新秀、跨界嘉宾加盟。除了经典唱段,还打造了多个具有青春气息的“戏曲+”节目,激活戏曲中的年轻、时尚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晚会注重以科技赋能戏曲创新表达,不论是3000多架无人机配合武戏上演七十二变,还是运用MR+AI虚拟空间视效技术“唤醒”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文物,都做到了既有文化韵味又有新奇看点。

今年,京津冀三地首次联合举办春节戏曲晚会,共谱新春戏韵华章。晚会分为“百花迎春”“薪火相传”“岁月鎏金”三个篇章,演员阵容星光璀璨、名家荟萃。裴艳玲、于魁智、邓沐玮等2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同台献艺、各展风采,还有戏迷票友登台互动、青年学生倾情演绎、戏曲萌娃精彩亮相,不仅带来好听好看的节目,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京津冀戏曲艺术的浓厚氛围和薪火相传的蓬勃态势。

追求青春、时尚的湖南卫视也在春节期间打造了自己的戏曲春晚,尝试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2025年湖南戏曲春晚》以“人间有戏共团圆”为主题、以“寻找灶王爷”为叙事线索,去舞台化的设计配合实景演绎、情境构建、技术搭桥等手段,以游戏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串联经典作品、唱段,将中华文化的生活格调、艺术美学、情感表达融于一体。整台晚会不仅有扎实的戏曲内容,还注重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与更多人共享戏曲美学和戏曲中的年味儿。

2025年2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古调新声 唱出幸福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