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无戏不成年。”岁月流转间,过年看戏早已是一种约定俗成。长期以来,春节成为戏曲演出、传播的重要窗口期,戏曲演艺活动则是春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戏曲也在与春节的互动中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

戏曲与春节的渊源可谓久远。据学者梳理研究,宋元以降的戏曲作品中,已经出现以春节为背景的情节段落,《三元记》《破窑记》《黄孝子》等皆如此。及至清代,宫廷中往往在春节期间演出“承应戏”,如《喜朝五位》《岁发四时》等。到了民国时期,戏曲欣赏成为一时之尚,《龙凤呈祥》《鸿鸾禧》《庆顶珠》等作品常在春节期间上演,烘托喜庆氛围。在这些作品中,春节常常是辞旧迎新、苦尽甘来的关键转折,是阖家团聚、平安喜乐的重要时刻,是梦想照进现实、开启人生新篇的全新节点。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各个节庆呼应天时物候、自然时序,并配合相应的庆祝活动,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仪式感,也彰显着一种生活品位、文化格调、憧憬希冀。春节唱大戏,不仅追求热闹喜庆,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戏曲从春节相关的文化、民俗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塑造并强化着人们关于春节的文化感觉和共同记忆。

当时间来到现代,戏曲创作蓬勃发展、佳作迭出,戏曲演出场所也从勾栏瓦舍、戏园戏台来到剧场剧院、大小屏幕。技术、媒介的发展,为戏曲创作、表达、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打开新的局面。从今年春节期间各类火爆的戏曲演出、创意十足的戏曲晚会中,便可见一斑。原汁原味的声腔自有其知音,创新发展的“戏曲+”作品则为古老艺术吸纳新的受众。有继承也有弘扬、有坚守也有创新,铸就了戏曲绵延不绝、与时俱进的光辉历程。如今,戏曲的内容、演出形式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过年看戏的习惯,是习惯背后传承已久的精神与情怀。有句流行语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戏曲之于春节、之于你我,正如是。

唱不完的戏,说不尽的年。而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今年春节期间,不少中国艺术家把戏曲带到国外,深受欢迎。

关于戏曲、关于春节、关于中国,一幅新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2025年2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无戏不成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