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以“盛世梨园 锦绣山河”为主题,为全国观众精心烹制了一场戏曲饕餮盛宴。晚会深度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理念,秉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精准把握当代审美趋向,展现出高远的文化追求,实现了戏曲传承与传播之路上的一次飞跃。

一、越传统越现代

戏曲表达民众情感。戏曲,自诞生以来便深深扎根于民间,承载着民众的情感与期望,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横向看,中华文化宛如一座绚丽多彩的百花园,由不同民族、各异地域的多元文化共同浇灌而成。全国300多个剧种,每一个剧种背后,皆是一方水土滋养出的风俗民情与文化传承脉络。戏曲天然带着地域的“胎记”,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质,又随着人口迁徙,跨越山川河海,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实现跨区域的传播与交融。纵向看,传统戏曲仿若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时代更迭的印记。从宋元杂剧的古朴典雅,到明清传奇的绮丽多姿,再到京剧的大气磅礴、地方戏曲的灵动鲜活,乃至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交相辉映,不同时代为戏曲披上各异的盛装。通过春戏晚会,我们看到老中青艺术家代代相继,专业剧团坚守艺术高地,民间剧团扎根基层土壤,还有广大戏迷、票友热情簇拥,合力推动戏曲长河奔腾不息。

2025年的春节戏曲晚会是一场盛大的聚会,是戏曲大家庭在新春之际共享的年夜饭,也是一张凝聚团圆与欢乐的全家福。对于戏曲频道而言,这场盛会既是对过去一年在传承、传播、创作、创新等诸多领域辛勤耕耘的年终复盘,更是面向新岁,对戏曲艺术持续繁荣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主舞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晚会借助现代多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将各地风格迥异的戏曲表演传递到全球华人的眼前,让大家领略到戏曲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样情感价值。例如,在开场节目《百戏芳华》里,京剧、山西四大梆子、黄梅戏、豫剧等多剧种名家新秀齐聚一堂,各剧种特色鲜明,整个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流光溢彩》更是荟萃各剧种名家,展现当代戏曲界的艺术风采。


名家集锦荟萃《流光溢彩》

长久以来,戏曲常被视作小众爱好,戏曲传播主要聚焦于满足戏迷、票友等特定群体的观赏诉求。然而,时移世易,在全媒体传播的今日,重新审视戏曲传播的景象,已然超脱了个体喜好范畴,它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文化共识、丰富大众精神家园等核心价值,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地域与人心的坚实桥梁。比如,票友与京剧演员携手表演的《声声入戏》。票友们来自各行各业,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如今戏曲传播已经走向纵深,从单纯表演迈向文化传承。欣赏、学唱戏曲成为现代人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映照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人格气质与修养。

戏曲频道把握住这些变化,在春戏晚会上创新呈现全国各地不同方言、不同声腔、不同剧种的有个性的表演,展示戏曲在新时代、新环境、新介质上的迭代转型,让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观众,在现代文明背景下,通过现代视听感受到在中华传统戏曲里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人生情感、生命态度和人格基因。可见,在戏曲的传播上,越展示传统越显示出现代的生机。

二、越民间越流行

戏曲承载中国文化。山西,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 “戏曲活化石” 的美誉。今年的春戏晚会选址太原,巧妙借助山西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让戏曲回归民间,展现出其最本真、最具烟火气的一面。比如《老巷烟火》,将太原莲花落、风火流星等山西非遗与流行说唱结合起来,不仅让太原的地域文化得到了生动展示,也让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使戏曲在民间焕发出新的流行魅力。


地域特色秀演《老巷烟火》

一部《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旅游。山西的古城镇、古建筑、古戏台以及私宅大院受到特别的关注。这些饱含文化底蕴的场地,自然而然成为展示戏曲魅力的绝佳背景,像戏曲情景剧《大院人家》等节目就将山西的晋商文化、民俗绝技、建筑风格巧妙融入表演中,令人耳目一新。


情景短剧《大院人家》

在山西文化与戏曲的融合创新节目中,最令人击节称赞的是《活色生香》。该节目借助AI技术让国宝级文物晋侯鸟尊和金代戏俑们“复活”。它们走出博物馆,走出历史,穿过山西的大街小巷与现代人相遇、互动,恰是“让文物活起来” 的生动实践。


多媒体创意秀《活色生香》

中华文明是多民族、不同地域文明的互鉴共生,彼此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所以保护戏曲文化,不能仅停留在静态层面,如对方言声腔、文物舞台、剧本曲谱的保护,其激发活力与活态传承尤为重要。如今,我们不仅以活态传承传统,还运用新科技让传统静物复苏,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转化为时尚流行的艺术,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全球文化背景下彰显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

南腔北调剧种越是众多,越能显示出中华戏曲的丰富性。今年春戏晚会,“多剧种创演秀”这一新提法也为戏曲发展注入新活力。《山水情缘》由京剧、粤剧、川剧、婺剧四个剧种青年演员同台演绎民间经典故事《白蛇传》,呼应乙巳蛇年,表现“千年爱一回”的主题。在艺术表现力上,各剧种充分展现了各自特色,彼此不可取代。尤其婺剧《白蛇传·断桥》,上世纪60年代晋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今天欣赏婺剧的这一折“断桥”,其艺术魅力所在一方面固然与婺剧演员表演的高难度技巧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它历经70余年、几代演员的传承演出,依旧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现代艺术的美感。


多剧种创演秀《山水情缘》

婺剧“断桥”所表现出的“现代艺术的美感”不仅是行当化,程式化的繁难技艺,更是在复杂情境下所揭示出的人性复杂微妙的变化。戏曲首先是戏剧,它需要有人物、有人性、有对人的处境的揭示。婺剧中白蛇、许仙、小青的性格纤毫毕现,戏曲程式化的舞蹈与现代肢体语言的结合,处理得天衣无缝,现代是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更是一种价值观与审美观表现,婺剧《白蛇传·断桥》是传统戏曲表演传统故事现代传承与传播的经典创造。

三、越古老越年轻

戏曲附着民族记忆。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传统戏曲是春节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春节文化相融,构成了今年春戏晚会的一大显著特征。向古老的戏曲文化致敬,并非是要单纯地回归过去那种集市的、民俗式的表演场所,而是要从古老的春节文化里探寻戏曲在各个时代所呈现出的现场感,将其化作当下戏曲继续前行、蓬勃发展的养分。

创意剧空间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出现是新型戏曲传播时代的一大亮点。戏曲的传播方式从草台戏园的“唱戏时代”发展到进入镜框式舞台剧场的“演戏时代”,再发展到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新空间乃至重新返回传统戏台、庭院、广场的多元表演空间的“演艺时代”和通过影视、网络、数字化多媒体线上及视频传播的“演播时代”,多种传播形式共存下的当代戏曲,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传播时代。我们固然要重视传承,同时也要重视传播。没有传播的传承是没有今天与未来的传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就是传承,传播是最好的传承之一。

“创意剧空间”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身在杭州的演员实时参与晚会,打破时空限制,完成表演的“现场穿越”。该节目更是顺应短视频潮流,将全本大戏剪裁为主题片段,依托影视化拍摄与剪辑手段提炼精华,异地同框无缝衔接,提升演员的高光表演。这是总台戏曲频道适应市场化需求,强化版权意识,挖掘运用资源,催生独家内容,带来再生效应的一次有益尝试。

深受观众喜爱并拥有线上流量的青年戏曲明星加盟春戏晚会,通过他们的广泛影响引流造势创造收视新高,背后是戏曲从小众回归以年轻人为主的大众群体。当下年轻人受高等教育,亲近传统文化,戏曲借助“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 IP,融合新科技、新观念,重塑美感,推动中华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化,进而回应了时代的命题。


武戏科技秀《纵横天地》

总之,2025年戏曲春晚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大胆且成功的尝试,最终呈现出的精彩节目无疑证明了这些努力的价值。戏曲艺术的传播将会继续沿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前行,不断挖掘戏曲艺术自身的潜力,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新理念,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优秀作品,让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走进更多人的心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最传统,最时尚”,这也是新年到来我对戏曲频道的殷切期盼。

栏目编辑:李纬 文字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罗怀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