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戏剧创作和戏曲演出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稀有剧种太康道情,主要流行于豫东、豫皖边界等地区,音调清悠委婉,生活气息非常浓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太康道情戏源于唐代的道曲乐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清代后期,道情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又经太康民间艺人加工,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的元素,一跃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2006年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天印告诉记者:“1992年,文化部举办的一个‘天下第一团’大赛,在山东淄博,道情名剧《王金豆借粮》通过几代的努力,加工提高,在山东淄博参加‘天下第一团大赛’荣获八项金奖,所以说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太康道情‘天下第一团’。”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道情戏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太康道情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天印说:“我们现在是八代传承人,演员是34个,34个演员涵盖了四代传承人,一是给他们提供好的平台,二是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大型活动和赛事,这样一来,就是解决道情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张天印非常重视道情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位道情演员,也为道情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张宇作为道情最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宇说:“从小是耳濡目染,听着道情戏长大的,就非常喜爱,所以长大之后,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道情之路。春节期间我们团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说送戏下乡、舞台艺术进基层等等,我们要把人世间的一些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用道情戏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道情之美,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这里关注我,看更多周口新闻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宇

责 编:胡艳萍

审 核:彭 锴

监 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