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回城打工。

或许是因为正式开始上班,或许是因为厌烦了妈妈的唠叨,或许是因为再不走,兜里的钱就快要花光了……

我想,最后一个原因才是主因吧。

对于县城消费,以我今年的个人经验来说,能得出一个惊人的数额。

日均1000+!

咱就先说今年“高开疯走”的《哪吒2》,它的票房在2月5日就冲破了50亿。《哪吒2》能有这个数据,县城绝对贡献了大半的力量。

毕竟,我个人就以70块钱一张票的高价,直接拿下了4张票。

一场电影,抛去爆米花可乐不谈,就消费了280块钱。

可谁知,与众多县城相比,每张票70块的价格并不突出。

部分地区,一张票要卖104.9元。

反看一二线城市,如杭州,目前大多数电影院《哪吒2》的票价不过是39.9元。

光从电影票价来看,

县城把一二线城市甩出了一条街。


看完电影,总得吃顿夜宵吧?

震惊我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们一行四人,点了两斤羊骨头,外加一些烧烤,再次花去了400多块钱。

人均100+,放在杭州属于中等水平,算不得太贵。

但问题是:我们点的并不算多。

买单后,我们复盘了一下:

羊骨头70左右一斤、鸭头10元一个、五花肉5元一串、娃娃菜2元一串(三片)、啤酒10元一瓶……

此刻的我,感觉自己像一颗绿到发亮的韭菜。

再看正餐晚宴,价格同样不菲。

就拿我一位办酒席的朋友为例,

听他介绍,县城里最低档次的标准,一桌3000起。注意,此处的3000元,光是菜价,不包烟酒。

这也几乎是广大县城的普遍的标准了。

比如,某县城的龙马精神宴,每桌3888元起,仅有软饮两瓶与红酒一瓶赠送。

比如,江苏县城的年夜饭菜单。

1588元起,不含酒水。


除去吃喝以外,其它的消费也一样贵。

县城的理发总监tony,发型设计明码标价88元一位;给小朋友的红包,早已从500元涨到了1000元;随给新婚夫妇的份子钱,去年还是800元,今年又涨了200元……

这里,我还想再强调一句:

贵得不止是一个县城!

据dy消费数据统计,今年春节消费增速最强劲的就是三四线城市。

其中,名列前茅的分别是:

四川自贡增速达151%、黑龙江牡丹江增速达112%、安徽马鞍山增速达104%、湖北荆门增速达93%、广东潮州增速达90%、山西临汾增速达73%。

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春节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购买的出境游机票量已经占总量的三成以上,同比去年春节增长逾一倍;

三、四线城市春节档平均票价为51.6元和50.8元,高于二线城市的49.8元。

数据显示,县城的消费力丝毫不虚一二线。



是怎样的消费力,推高了县城的物价?

如果你听说过“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就该明白县城春节期间能贵过一二线的物价往往预示着:那批家贫走他乡的朋友们,正带着鼓鼓的腰包衣锦还乡!

2025年,春节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90亿人次。

其中,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是主要的净流出核心地区,净流出量分别达到2229万人次、1281万人次、2554万人次。

四川、重庆、河南等地又是强势的净流入地区。以成渝地区为例,日均流入量为981万人次。

以上的数据就表达了一句话:大量务工人员,回家过年!

当一批又一批,有着强力消费欲望的人群集中涌入县城,会发生什么?

用简单的经济学供需关系来说,就是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价格上涨。

用每个大量务工人员最朴质的心声来说,则是:

给孩子带点好吃的好玩的!

给父亲带条烟带瓶酒!给母亲带几盒补品!

辛苦一年,不就图这几天的放纵与快乐?

消费!

狠狠消费!

于是,物价也狠狠地上涨。

到底有多能涨?

分门别类地观察,你会发现春节期间各行各业都在涨价。

交通行业。回家的高铁票就在涨价,如上海到南昌,票价从336元涨到了将近400元;出租车每单上涨个5-10元,或者直接上调20%。

食品行业,

以我所在的县城为例,猪肉从13元/斤涨到了22元/斤,牛肉从40元/斤涨到了55元/㎡。

涨幅分别达到70%和37.5%。

服务行业就更不用提。

电影票平时二十来块钱一张,春节期间就是几倍几倍的跳涨;

KTV四小时的包场平时只需要一百来块钱,一过年那就是588、688、998;

理个发,涨个10块20块根本不在话下;

平时喜欢泡个脚,按个摩放松一下的朋友也都了解:每逢过年,涨个50到100块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儿。

虽然对于生活在县城的朋友来说,涨价只是暂时的,但是对于常年在外的朋友来说,那个曾经物美价廉的县城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那些的“家贫走他乡”的朋友们,只能在节假日期间扎堆回家。

这一次是春节,下次是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

每一次返回家乡,他们所遇到都是一车厢操着同样乡音的乘客。他们消费时,所面临的竞争对象也都是与他们相同归乡人。

这类的人,都有一样的特点。

回到家乡,必须不拘小节地进行消费。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县城的物价等同于“永久性”地上涨了。


将来的小县城,有两种生存模式。

这两种生存模式同样可以在“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句话中找到答案。

平日里抽空回一趟家,你就会发现县城的经济发展有一种神奇的矛盾感。

还是拿我家那个十八线小县城为例吧。

前两年,城北开了一家商场。这两年,城南又开了一家新商场。

断断续续这几年来,就没少新商场的开业。

但是,

我永远也无法搞明白这些商业到底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因为只要是非节假日回家,这些商场几乎无人可逛。

尤其是这些商场里的金店,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揽到一个客户。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下来了,甚至比一些一二线城市里的公司活得更长久。

如今,我总算明白了在县城的生存之道。

平时,靠的就是县城婆罗门。

他们可以是当地做承包生意的小老板,可以是垄断行业的员工、体制内的医生、老师、公务员……总之,没有消费上的烦忧,生活过得滋滋润润。

正是因为有这个群体的存在,县城的经济才逆势前行,甚至让吾悦广场,这个专门深耕三四线的商业,在去年大挣了一笔。

而在节假日期间,家贫走他乡的归家人又让县城经济每年都有几次消费大爆发。

比如,

县城商场的电影院,每逢节假日总是座无虚席,前排座位也被统统抢干净。

比如,

县城的KTV,平时全是空闲的包厢。如今,竟然连线上预约都预约不过来。

比如,

今年过年的金店,即便是650一克,再加80块钱加工费的金饰,也涌入了不知道多少买黄金的朋友。

有的订婚夫妇不买则已,一买就是四五万。

节假日一到,平日里蛰伏的各种门店,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大概就是未来大城市与县城的共存之道吧。

大城市挣钱,到小县城花。

其实,这样的趋势已经流行好多年了。淄博的烧烤、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阿勒泰……全都是新一代消费观念的缩影——

大城市们挣钱的朋友们,把钱花到了性价比更高的地方,最后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上涨。

回家过年消费完的朋友们,也是这个道理。

如今,在一波强力消费之后,大家又踏上了挣钱的归途!

置业逻辑:

环京:|||

武汉:城市分析

长三角:

大湾区:

沈阳:||

大连:||

其他城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