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志远,32岁,大学本科毕业,未婚,目前在一座小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
虽说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但凭借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和努力,我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月入13000,在当地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家里人口简单,爸妈都是老实本分的工人,靠着在工厂里辛苦劳作供我念完大学。
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父母的梦想就是让我考上大学,跳出小县城,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我家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我有个极度节俭的母亲。
她一辈子都习惯了省吃俭用,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她总觉得钱要攒着,不能乱花。
小时候,我的衣服大多是亲戚家哥哥穿剩下的,零花钱也少得可怜,连买根冰棍都得经过她的层层审查。
这次回老家,是因为奶奶过生日。
奶奶今年80岁,身体还算硬朗,住在乡下。
爸妈提前几天就回去了,我因为工作忙,晚了两天才赶回去。
饭桌上,奶奶忽然问起了我的收入,而就在我正要回答的时候,一只脚突然狠狠踩住了我的脚背,我低头一看,是我妈。
她眼神示意我不要说太多,我愣了一下,随口答道:“3000。”
我妈的反应让我有些纳闷,毕竟13000的收入在老家算是不错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能说的。
但看到她那双充满警告意味的眼睛,我没敢多说。
奶奶听了,叹了口气:“哎,这年头工作也不容易啊,挣这么点,日子咋过啊?”
“是啊,妈,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工资也不高。”我妈赶紧接话,看似在替我打圆场。
饭后,我趁着空闲,偷偷把我妈拉到一边,“妈,你干嘛不让我说实话?我工资明明是13000。”
她看了我一眼,低声道:“你傻啊?你要是说了13000,明天你那几个亲戚就都知道了,过几天准有人找你借钱!”
我皱了皱眉,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但想想我家的亲戚,似乎也不无道理。
我家的亲戚关系复杂而微妙,尤其是我爸那边的几个兄弟姐妹。
大伯家经济条件一般,表哥没考上大学,现在在县里打零工,收入不高。
二叔家情况更糟,二叔早年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家里的两个孩子都还在念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妈的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她一向对钱看得很重,从小就教我“钱是自己的,不能随便借出去”。她的逻辑是,你有100块,别人知道了,就想借50;你有1000块,别人知道了,就想借500。
果然,第二天我去亲戚家串门,二婶就在饭桌上半开玩笑地问:“志远,你在城里工作,工资怎么样啊?够用不?”
我照着我妈教的说:“还行吧,3000块,够自己用。”
二婶叹了口气,似乎有些失望,“哎,现在钱真不经花啊。我家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愁人。”
我假装听不懂,笑了笑没接话。
但这事儿还没完,晚上回到家,妈又拉着我说:“你看,才一天的功夫,二婶就开始旁敲侧击了吧?要是让他们知道你月薪13000,指不定还会怎么打你的主意呢!”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妈,可我这点工资,哪能随便借人啊?”
她摇摇头:“你不懂,人情债最难还。你要是借了,不还吧,伤感情;要是催着还,人家又觉得你小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别让人知道你有钱。”
我沉默了。小时候,我总觉得我妈太过小心眼,但长大后才发现,她的谨慎其实是经历生活后得出的经验。
后来,我又在老家待了几天,亲戚们的话里话外总是试探着我的收入。我一直咬定“3000”这个数字,不管他们怎么问,我都不松口。
回城的前一天,妈妈偷偷塞了个小红包到我手里:“拿着,路上买点吃的。”
我打开一看,竟然有1000块!
我赶紧推回去:“妈,你留着吧,我赚得比你多。”
她却拍了拍我的手,低声道:“妈知道你不缺钱,但妈也怕你吃亏。你在外面工作不容易,多存点钱,自己用。”
那一刻,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小时候,我总觉得她抠门、小气、不近人情,但如今才明白,她的每一分谨慎,都是为了保护我。
回到城市后,我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但这次回家的经历,让我对“钱”这个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小时候,父母总告诉我们“钱不是万能的”,但长大后才发现,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真的寸步难行。
亲戚之间的关系,在金钱面前变得微妙而复杂。有时候,钱能帮人渡过难关,但有时候,钱也能让关系变得生疏。
我开始理解我妈的谨慎,也开始学会在必要的时候藏起锋芒。
下次回家,奶奶再问起收入,我大概还是会回答:“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