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曾经发起一项调查,探讨底层家庭有哪些特点。

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贫困家庭的相处模式大多是指责多过体谅,抱怨多过支持。

换句话说,一个家庭走向不幸,往往是从家里有一个爱抱怨的人开始的。

这些人只要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回到家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挑错,朝家人喧泄不满情绪。

长此以往,既毁掉了家庭的运势和关系,也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泥淖。

正应了那句老话所说: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01

  • 越没本事的人,对家人越吹毛求庇。

前不久看了电影《出走的决心》,对自驾游阿姨苏敏的故事也有了更多了解。

表面看,苏敏敢于驾车出走是一种洒脱,但其实,她的决心是被其丈夫杜诚逼出来的。

杜诚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仗着自己工作比苏敏稳定,便大男子主义爆棚,各种瞧不起妻子。

下班回来要是看到苏敏还没把饭菜做好,他就会大发脾气,轻则骂人,重则直接动手。

休息在家的时候,他最热衷做的一件事,就是对苏敏挑刺。

就连苏敏做家务累了,想坐沙发上休息会,丈夫也会有意见,批评她坐姿不对,不像个女人。

后来苏敏只要感觉到丈夫脸色不好,心里就会发怵,并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然而直到苏敏开启自驾游,成为知名博主,收获了众多粉丝,回到家时丈夫依然不曾给她半句认可,只有一如既往地轻视:“你还知道回来?混不下去了?”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每一种愤怒,都源于对自我无能的痛苦认知。

因为内心没有底气,便视家人为假想故,处处找不痛快,好以此来掩盖自身的不足。

但过分苛责伤害家人,到头来消耗的反而是自己。

自媒体作者山君写过一个朋友的经历。

这位朋友是一位大龄单身男青年,在私企工作了十几年还是一事无成。

而每当在外人面前找不到自信时,他就会开始数落自己的父母,说他们如何如何没用。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混得不如别人,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

可熟悉情况的人其实都知道,父母不仅尽心培养他上大学,还省吃俭用为他在县城买了房。

听多了他的怨言,领导同事们对其人品都深感失望,纷纷对他敬而远之。

郭德纲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不怕自己没能耐,怕的是以为自己有能耐。以为自己有能耐,所以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人。”

凡事从家人身上找原因,仗着关系亲近就理所当然把自己所有的失败与不顺都归咎于对方,这是典型的愚者思维,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怨天尤人,自欺欺人,最终伤己伤人。



02

  • 能力越强的人,对家人越和颜悦色。

我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的教养水平,就看他私下里对待家人的态度。

事实上,一个人的能力层次,完全也可以从中窥一斑而知全豹。

大家知道,李安在成名之前,曾在家当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每天包揽所有家务。

1991年,电影 《推手》的成功让李安一举成名。

事业上升后,李安虽然变得十分忙碌,但并未因此而改变为家人做饭的习惯。

不得不外出时,他会特地在出差前提前备好饭菜,把冰箱塞满。

而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压力,李安却极少在家人面前提及。

面对妻子孩子,他始终要求自己要做到耐心满满,不急不躁。

一次采访中,李安告诉记者,能看到妻子对自己笑,就是让他感觉无比幸福的事。

可能有人对此颇不理解,觉得以李安今时今日之地位,大可不必如此费心。

那为什么他愿意这么去做呢?

李安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成为父亲和丈夫并不意味着我自然就能得到他们的尊敬。每天都需要努力去赢得他们的尊重,这会让我不断进取。”

这番话,也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看待家庭关系的心声。

一来事业上的成就给了他们信心,乐于主动承担责任,而无需通过打压家人来证明自身价值。

二来是大格局的处世理念,让他们练就了广博胸怀,能如水般包容家人,化解矛盾与差异。

张武龄和妻子陆英婚后育有四女五子,作为一校之长,他从不因事务繁忙而疏忽陪伴子女。

只要一有空余时间,他就为孩子们亲自编写教材,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读书解题。

家里孩子多了,难免吵闹,张武龄却极少为此而生气。

即使孩子真犯了错,他也是以耐心倾听和开解为主,从不随意喝斥约束孩子的天性。

在张武龄的用心教导下,孩子们个个都成长得十分优秀。

四个女儿更是成了民国时期备受赞誉的大家闺秀,人称“张氏四姐妹”。

《论语》中有句名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把这个道理放在家庭关系中,也一样。

总看家人不顺眼,归根结底是自己本事不够。

多反躬自省,修炼提升好自己,你的境界变高了,自然就懂得该如何去体恤守护心中所爱。



03

  • 对家人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总有人在外彬彬有礼,在家暴躁无比。

父母不够有钱,伴侣不够优秀,孩子不够听话,都会令其横生怨气。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心态,本质上是自私利己的想法在作祟。

以为在外树立一个好形象,就可以为自己搏得好名声,赢得好机遇。

而家人作为亲近之人,则理所当然要给自己的人生兜底,任由自己怠慢,肆意指责。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英国心理学会曾经对80个平均年龄40左右的家庭进行长期追踪调查,结果发现:

经历家庭纠纷后,人们会难以集中精力工作,陷入“不开心——低生产力”的恶性循环,工作失误风险也明显增大。

用一句来总结就是:若家庭不和睦,事业多半难旺盛。

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往往也正取决于他是否明白并践行这个道理。

作家莫言和只有小学文化的妻子杜勤兰之间的差距,一度引发了不小讨论。

但莫言非但不曾借机做出半点轻视之举,反而加倍重视顾及妻子的感受。

他会找各种机会向妻子表达关心之情,不管走到哪,都会尽可能带妻子一起。

在真挚的爱意中,杜勤兰日渐找回了安全感,为回馈丈夫,更用心料理家庭内外事务。

而妻子的温柔体贴和勤劳能干,则让莫言得以专注投入写作,不断在文学上成就新高峰。

老话说得好: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

好的家庭关系,从来都是相互成就。

你怎么对待你的家人,把家经营成什么样的氛围,就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众望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母亲瘫痪,父亲患有精神障碍。

可他对此毫无怨言,反而将其当成前进的动力,激励自己刻苦求学,最终考取了清华博士。

每次对外谈起家庭,庞众望都是坦然的姿态。

他说:我不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是拿不出手去讨论的,我的妈妈、姥姥和姥爷都那么好。

如果仅用物质条件好坏来衡量家庭对于个人的帮助,那只能说明你的认知太狭隘太肤浅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条件的关爱,尽全力的托举,除了家人,没人能给得了你。

一个人也只有获得了这样的情感滋养和能量补给,才能有动力无畏奔走世间,征战职场。

直到将生活过出蒸蒸日上的模样。

曾有记者问杨绛: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是成为了作家吗?

杨绛摇头回答: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个好家。

没有一个安宁和睦的家庭作为依托,谈其它成就,不过是无本之木而已。

从现在起,戒掉对家人的抱怨,遇到问题多向内归因,多去修正与改变自己。

你会发现,当你学会最好的脾气留给最爱的人,也就是你越过越好,越来越有作为之时。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