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国庆,今年47 岁,初中毕业后就没继续念书了。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农村人,供一个孩子上学已经很吃力,更别说让我继续读高中、考大学。
后来,我跟着村里人进城打工,做过小工、送过货,后来在一个小县城里开了个五金店,这些年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一家人吃喝不愁,日子过得还算稳当。
我结婚20 年了,妻子王梅是县城本地人,比我小两岁,性格温和,做事利索。
我们有个儿子,今年刚上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说以后想留在大城市发展。我心里挺高兴的,毕竟我们这代人吃过没文化的亏,总想着孩子能比自己过得好。
母亲去世得早,十年前,父亲搬来跟我一起住。
我还有个弟弟,比我小8 岁,当年结婚时,父亲把老家的房子给了他,我没多说什么,毕竟我在县城有房,父亲愿意跟我住,我也没拒绝。可这一住,就是8 年,日子久了,矛盾也就多了。
02
父亲年轻时脾气就不太好,到了晚年更是固执又挑剔。刚搬来的时候,他还能自己做饭,后来嫌厨房油烟大,就不愿意进去了,开始由我和妻子照顾他的吃喝。
刚开始几年还好,后来他的要求越来越多,性子也越来越冲,动不动就挑毛病,说饭菜不合口味,房间不够暖和,甚至嫌弃家里的气氛太冷清,说我和妻子对他不够热情。
最让我憋屈的是,他总觉得我亏待了他,可事实却是,我对他的照顾已经尽心尽力了。
父亲年轻时偏心弟弟,这事我早就认了。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是先给弟弟,我要是有怨言,母亲就会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我让了一辈子,直到成家后,才慢慢习惯了这种偏心。
等弟弟长大了,父亲更是把所有资源都倾斜给他。家里的老房子,父亲直接过户给了弟弟,理由是他要在家照顾父亲。
可事实是,弟弟结婚后就去外地打工,每年回来待不了几天,父亲还是住在我这里。即便如此,父亲还是觉得弟弟孝顺,说他每次回来都会带点好酒好烟,还会给他买衣服。
有一年冬天,父亲生病住院,我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去店里照看生意,晚上还要去医院陪护。
妻子也没闲着,白天在家照顾儿子,一有空就去医院送饭、换洗衣物。弟弟呢?在电话里关心了几句,说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
我没多说什么,毕竟他在外地,确实不容易。可等父亲病好了,他逢人就说:“还是小勇(弟弟的小名)孝顺,虽然人在外地,但每天都打电话问我情况,生怕我有个好歹。”
我当时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忍不住问:“那我和王梅这些天的照顾,你怎么不提?”
父亲摆摆手:“那不一样,你们是近水楼台,照顾我是应该的。”
这话让我彻底寒了心。八年来,我和妻子承担了所有的照顾责任,可在父亲眼里,这一切都只是“理所当然”,而弟弟偶尔的关心,却成了“孝顺”。
今年春节,弟弟一家照例回来了,带了些礼品,陪父亲喝了几杯。酒过三巡,父亲忽然当着所有人的面指责我不孝。
“你看看你弟弟,一回来就想着我,带好吃的,好喝的,还搀着我说话。你呢?整天忙着生意,回家就待在屋里,连陪我说句话都不愿意。”他拍着桌子,声音洪亮。
我一听就火了,忙活了一年,过年还得听这话?可我忍着没吭声,想着大过年的,别闹得太难看。可父亲越说越起劲,甚至指着我妻子说:“你这个当儿媳的,天天在外面忙,家里也不收拾干净,饭菜也做得马虎,我在这几年,连个好日子都没过上。”
妻子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弟弟一脸尴尬,低头不敢吭声。我实在忍不住了,放下筷子,沉声道:“爸,你住在我家这八年,吃喝不愁,生病我陪着,花销也是我出的,你要是觉得在这不舒服,明年就去弟弟家住吧。”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冷笑:“行啊,我去!反正你早就嫌我碍事了。”
那顿年夜饭,吃得异常压抑。
过完年,父亲的情绪一直很低落,见了我也不太搭理。我知道他还在生气,可这次,我是真的心寒了。我照顾了他八年,他却始终觉得我不如弟弟孝顺,那好,我就成全他。
年后,我跟妻子商量,把父亲送去弟弟家住一段时间。妻子点点头,没说什么。她这些年受的委屈,比我还多。
我给弟弟打电话,直截了当地说:“爸这几年一直在我家住,是时候换你照顾了。”弟弟一听就慌了,支支吾吾地说家里房子小,孩子上学忙,实在腾不出地方。我语气冷淡:“当年爸把房子给你,就是让你照顾他的。你要是觉得不方便,那就把房子卖了,给爸换个养老院。”
弟弟没办法,只能答应。送父亲去的那天,他满脸的不情愿,甚至赌气地说:“我就知道,你迟早要把我赶走。”
我没再解释什么,也懒得争辩。我该做的,已经做到了。
03
父亲住到弟弟家后,过了不到三个月,就开始念叨想回县城。弟弟来电话试探我:“爸住得不太习惯,还是想回你那儿。”
我淡淡地回了句:“他在哪儿都一样,关键是他自己要想得开。”
那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想起这八年,心里五味杂陈。我不是不愿意照顾父亲,而是他始终不认可我的付出。既然他觉得弟弟更孝顺,那就让弟弟来承担这个责任吧。
有些感情,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换来同等的回报。这一点,我已经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