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鲜的生活、最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找到创作的资源,从我们身边最新发生的事里总结出一点点小心得,一点点小想法。”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石一枫近年来不断探索新主题、开掘新题材,捕捉新的时代经验,拓展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空间。他的直面当代人互联网生活的最新长篇《一日顶流》在《收获》长篇小说2024年冬卷首发,小说单行本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蛇年新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他表示:“一个事物你不能忽视它,但又不能轻易对它做判断,没有标准答案,这个状态更有利于刺激写作者的思考。”

看与被看的文化生态中,如何不被流量裹挟

石一枫的《一日顶流》以独特的人物、新锐的主题,俏皮的语言,使现实主义的京味小说焕发出新魅力。作品聚焦当下文化生态中“顶流”这个热词,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又具有鲜活的日常性。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种当代性和日常性赋予了石一枫小说评判现实和预测未来的超强能力。”“顶流”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顶流”下面汇聚着大量粉丝,无数双探求或好奇的眼睛,形成看与被看的文化生态。


小说故事的基本面是贴着日常生活走。在北京的一幢几乎被废弃的红楼里,住着一对父子。红楼里曾经飘荡出散发浓郁西洋气息的美声旋律,随着文艺院团的转型,住在红楼里的演艺人员各自寻找出路,红楼就成了剧团储存闲置道具的地方。父亲是痴迷于网络的胡学践,整天倒腾改装升级电脑装备,他是意欲捕捉千年虫的第一代网络高手“贱爷”,要寻找出制服“千年虫”的方案来。在小说中着墨不多的母亲赵美娟在工厂的机械故障中丧生,成为父亲与儿子心中的隐痛。儿子是大学毕业后,选择“自由”职业的胡莘瓯,他是在网红直播中阴差阳错一夜引来百万流量的“求管哥”。父与子的故事展开了胡莘瓯的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他对父亲的依赖和质疑之间的复杂情感。

父亲胡学践从沉湎于“聊天室”“论坛”,在电子游戏里出神入化,到成为“攒机”高手,他的生活节奏几乎都踩在互联网延展的节点上,却疏于对儿子的贴心照顾和陪伴。胡莘瓯憨厚而有韧性,随和又执拗,他是有些社恐,也是自安一隅,他经常在安静的红楼道具仓库中沉浸式修理道具,他是在修理,也是相互赋能,但是每当生活发生转折,他也会陷入彷徨和困惑。在童年时失联小伙伴李蓓蓓是如此,在青年时失去暖心李贝贝更是如此。当他的怀疑,他的监视之“眼睛”被发现,曾经相互陪伴的李贝贝无声地表示:要离开……而在候场的胡莘瓯出镜时间已到,本来只是参与发小马大合组织的带货直播,扮演一只走过场的“红灯笼”,但他的痛苦和无奈猛然爆发突破了无语的“红灯笼”,他露出真我无法自控地喊话,于是摄像机和手机后面无数眼睛看见的是他欲哭无泪的脸,听见的是“谁来管管我!”,随后转发带动转发,白昼越过黑夜,许多人打开手机就看见了已成顶流的“求管哥”。

每当一个网红诞生,多数都如此加速前行:签约公司、维持流量、扩大流量,直播带货;马大合的底层逻辑就是流量、直播、带货、分成,而胡莘瓯的选择却是背道而驰,在他心里翻腾的是当网络大数据渗透我们生活的时候,如何不被流量裹挟,在日益强大的AI技术面前,如何努力“做好一个人”?他毅然放弃马大合的直播计划,选择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岛屿,他想尝试放下手机、躲开视频,不追逐流量,而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他终于离开四舅的自拍杆伫立的村庄,来到大海怀抱的岛屿,住进清净的禅房,不仅听闻了修行者的诵经,还相遇了一个人工智能“慧行”……小说的情节发展不是依靠玄幻来构筑完美的逃离,而是运用现实主义的硬核来展开一场深入的探索。胡莘瓯在岛上相处得最为亲近和随心的是人工智能“慧行”。它原本是存储于网络的一个程序,被赋能在一个送餐机器人的身体,又被输入共情的程序,于是“慧行”与人交往时,不仅思维敏捷,而且还能体恤人的心情。当胡莘瓯与“慧行”道别时,双方都有些恋恋不舍。“慧行”的形象很贴合这部小说的基调,石一枫对它的塑造意味深长,“它也是个可爱的孩子形象,或者说是主人公胡莘瓯的另一个自我,类似于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它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我也说不好。”

科技而非科幻,发掘当下生活中的最新题材

随着数据模型深度学习技术的持续性突破,ChatGPT、DeepSeek等,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人工智能体与人类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下直面与思索的课题。石一枫创作的小说从关注全球监控技术的《地球之眼》,叙写游戏高手电竞青年的人生际遇,涉及实景VR游戏的《入魂枪》,到探讨“流量”与自我价值关系的《一日顶流》,几乎构成了互联网题材的系列小说。


石一枫认为这些作品与科幻小说不一样,可以称作科技小说,因为小说中涉及的科技并不完全是幻想,而是已经或即将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形态,同时改变了人际关系,也理应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题材,文学即人学,小说最大的任务还是研究人。”

小说主人公胡莘瓯探寻在数智时代如何做好一个人,他内心执着的是起码别让机器比我们更像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深度互动中,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时代命题,也是《一日顶流》探究的主题,我们看重的“人”的内涵和品质是什么?

“当了几百万年人,我们仍然在学做人,可能“学做人”才是人的本质。”石一枫坦率的回答中透出风趣,“从小说里的人物选择来看,胡莘瓯更倾向于那些最基本,最朴素的人类美德,比如仗义,纯良,有助人之心和同情的能力,我觉得他是个挺好的人。”

《一日顶流》是一部文学生态丰富内涵复杂的小说,描摹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的父与子形象,形成对历史纵向的贯通,同时呈现在流量大潮中同代人的不同选择,形成小说的戏剧性张力,又以人工智能“慧行”与胡莘瓯的“交往”,探究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作家从三个不同的面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叙写当代人的互联网生活史,打开探索未来的意义空间,折射出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思与人文关怀。

石一枫敏于洞悉当下生活中的新气息、新生态,发现新题材让他兴奋,“文学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直面我们的新现实,写出我们的新看法、新观念。表现宏大的社会变化,文学的方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我想写的就是时代发展中的生活变化,有兴趣发掘当下生活中新题材,运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处理我想写的题材恰恰是有效的,我尽量写成一个好看的故事。”

好看的故事,好小说的质感应该是“肥瘦得当”,这是石一枫对小说美学的形象比喻,那么《一日顶流》是否“肥瘦得当”?“肥瘦得当这个说法也因人而异,对我来说主要是减肥吧。”石一枫坦率自陈,他的很多小说刚写完都太长,通过删繁就简的修改,才养成“肥瘦得当”的质感,他很感谢好编辑的提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