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

柏栎/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以托宾的自述,他本没有打算为《布鲁克林》写续集,他也不喜欢写续集,但时隔多年终究还是写了,我们也就读到了这部新作《长岛》。小说讲述女主人公遭受婚姻危机,重回故乡,重新审视婚姻与生活的故事。随着托宾静水深流的讲述,我们感同身受着爱丽丝的失落与孤独、南希的自卑、吉姆的争取与放弃,汽车里夫妻俩的玩笑、丈夫下班后讲的新鲜事等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在我们眼前渐次展开。如有读者所言,托宾有能力把琐碎的日常生活演绎得如同精彩纷呈的电影或舞台剧,立体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进而深刻洞悉生活和人性中的永恒谜团。

《梨地》

[格鲁吉亚]娜娜·艾特米什维利/著

[格鲁吉亚]安娜·郭古阿泽/译

译林出版社

被忘却的小城,以克里米亚半岛上一个城镇的名称命名的街道,被遗弃的儿童,一个女孩在泥泞中前行,这是小说《梨地》的主体脉络。看来寻常的故事,因为艾特米什维利的白描手法与冷静叙事,有了更为下沉的力量,仿佛黑暗中的一丛幽火,又远又近。作家同时是一位导演,她善于从寻常的日常细节中挖掘社会现象的根源,小说因循相同的路径,故事中梨地边的特殊学校里隐匿的恶行,让十八岁的莱拉想要庇护着更小的孩童们一起逃离,但结局或许早已隐藏在她的意识里。但希望或许也正在此中,穿越过梨地,那是新的天地。

《法比安》

[德] 埃里希·凯斯特纳/著

李晓艳/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德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凯斯特纳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再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魏玛共和国末期个人命运与社会动荡的深刻交织。青年法比安游荡在风暴来临前纸醉金迷的柏林,他有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亲情和爱情支撑着他的生活,但他依然试图保持清醒,对社会和自我充满怀疑和反思。近一个世纪前的文字如今看来没有过时之感,因为凯斯特纳高度文学性的书写如手术刀般精确地刻写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迷失与坚守、绝望与微光,那些热烈的文字和情感、脆弱的希望和良善,使得法比安进入了文学史上的“异类”行列,为世界葆有轰烈的爱和幻想。

《时运》

魏思孝/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魏思孝身上,可以看到部分乡镇青年的精神成长轨迹:早年在外求学,一度无所事事,后因生活所迫,回到村里,在故乡做农民,或是尝试创业。一晃十年过去,时间如白云苍狗……所幸,有魏思孝这样的青年作家把这些都写进了短篇小说里,从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物、那些令人心碎的世事,以及那些无法实现的欲望和幻想里,生成出夹带着浓烈情绪的文字。魏思孝在《余事勿取》《王能好》里建立起了自己简洁幽默的叙事风格,如今《时运》则是无数乡镇青年的群像集合,他们在自己的命运故事里提取出了不同“情绪”,同时也伴随着向上蓬勃的现实生活生命力。

《献灯使》

[日] 多和田叶子/著

蕾克/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系”的“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是一位用日语和德语进行双语写作的作家,她热衷于语言的游戏,擅用独特的想象不断地“在语言的沟壑中前行”。在这部小说集中,她设想日本国末日来临,年轻人不断患病,命悬一线,但老人却被剥夺了死亡的权利,承担起废土重启的计划。多和田叶子提到写作初衷时说道:“如今,我们整天在为如何变老而挣扎,但是像小说中那些死不了的老人,会比我们更难把握生命的边界。”小说所塑造的世界透露着惊慌、忧伤甚至恐怖,但是作家却以一颗关怀之心,让这个超现实的奇诡之国流淌出浪漫与唯美的气息。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

许知远/著

单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每一季都有新的嘉宾、新的观念打动新的观众。近三季里的那些人物按照某种主题或底色分在了五卷分册之中,老派知识分子的历史视野、中年学者的别样世界、女性群像的生命力、艺术家的特别时刻,以及不同行业的追梦人。有许多人物故事值得回味,如插画家蔡皋那样,一生坚持一件事,把生活过成了桃花源,“梭罗有瓦尔登湖,陶渊明则有桃花源。我们皆需要某种意象来抵制现实。”所有这些对话,都在回应当下人的疑惑,在扎根生活、在具体的行动中获得答案和力量。

《睡不着的那一年》

[英] 萨曼莎·哈维/著

王烨炜/译

磨铁·浙江人民出版社

萨曼莎·哈维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细腻敏锐的自我观察,她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企图让自己摆脱失眠的焦虑与折磨,然而那“一英亩又一英亩的无尽长夜”的每一分钟都真切可信,最终她只能继续当自己的考古学家。她通过写作来做梦,不安与焦虑、死亡与时间、科学与信仰、写作与小说……思绪以文字倾泻而出,这些沉浸式的梦的独白对她的《轨道》,也就是2024年的布克奖得奖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创造性地释放自己,这也让我能够更加自由地写作,跟着形式走,不管它想把我带到哪里。我决定将这种自由和本能带入下一本书的写作,这本书就是《轨道》。”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严飞/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长久以来,人与山的关系似乎总是征服与被征服,但在《更远的蓝奔流》中,作者苏娅与大理苍山的关系却更像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凝视和交流。这位栖居者诚实地记录下每一次面对森林、湖泊、荒野、沟壑、鸟类、野花、灌木、云和光的感受,那是一种需要调动所有感官的触摸与倾听。她的叙述中自然穿插了地理学、博物学、气象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相处时油然而生的彼此信任和欣赏的情感,使得文章中那些近乎神启般的感受有了坚实的依托,令“久在樊笼里”的读者获得了“复得返自然”的片刻愉悦。

《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

[意] 维罗妮卡·德拉·多拉/著

马睿/译

译林出版社

在当下社会,灯塔已经没有多少实际作用,但它依然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屹立着,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更多象征意义。由意大利文化地理学家维罗妮卡·德拉·多拉撰写的这本《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聚焦于灯塔这一意象,为我们展开关于灯塔象征意义的完整梳理,带我们从多个方面去了解灯塔、体会灯塔,感受灯塔所传递给人类的更多的价值力量。同时,本书深入人类的观念和情感史,探讨不同维度上的“心灵的灯塔”,试图解答人们何以对灯塔抱有如此迷恋之情,灯塔又如何激发了人类的想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