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秦王给我王击缶!”“请秦王给我王击缶!”“请秦王给我王击缶!”
“臣与秦王不过五步之内,臣立刻血溅秦王!”
对面的秦昭襄王看看左右,尴尬的笑笑:你这个人,在寡人面前要死要活的也不止一次了;上次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这次又要撞这个缶。
说罢,拿起筷子敲击了一下面前的缶。旁边赵国的史官马上记载: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个最勇的男子就是蔺相如,吾辈的楷模、司马相如的偶像(司马相如可是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相如了)。
我眼前所在的地方就是渑池的“秦赵会盟台”,一个高大的土堆,两千年前,上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清冷的早晨,这里除了一个清洁工扫地,空荡荡的好是安静。
前面除了一个市级文保碑,还有一个用玻璃罩起来的石碑,隶书大字:古秦赵会盟台。
这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我们陕西人寇遐写的。碑的背面文字依稀可辨,细看有“相如于斯时也,不为利诱,不为威屈,折冲樽俎,以保疆邑,其智勇兼备,忠诚为国,诚足馨香百世”等语。
土堆之上,古柏森森,拾阶而上,就到了顶上的八角凉亭。
亭正中竖一四方石碑,东、南、北三面分别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古秦赵会盟台。唯剩一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
这个会盟台是1985年,渑池县人民政府在原存遗迹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盟台夕照"可是渑池八景之首。
《渑池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知县建亭于台上镌石纪事,后清嘉庆重建又遭损毁。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和著名学者章士钊等倡议重修,历时四年落成。
文革期间,护台基石和四面台阶被全部拆除,唯有台顶石碑残存。
亭子四周有汉白玉围栏,栏板上浮雕秦赵君王对座会谈图案和战国人物故事多幅,都是饮宴歌舞、车马仪仗、出征交战、农业耕作等场景。
这里是不是两千年前秦赵会盟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凭古吊今。
外交无小事,秦赵会盟其实是有深厚的背景的。
公元前282至280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三年内三次攻打赵国,攻城略地屡战屡胜,但赵国仍未俯首称臣。
战争是要花钱的,秦王一看耗费钱粮太多,就想通过外交手段让赵国臣服,实现在征战中未能达到之目的。
不过秦国背信弃义反复无常众所周知,这赵惠文王一想到前几年的楚怀王,就曾被秦王以会盟的名义扣在秦国数年,直至死在了秦国,他心里就害怕,不想前往。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他们给赵王打包票,说他们给这次会盟做了准备工作。
第一是蔺相如会陪同赵王一起前行,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蔺相如的表现。
第二是在国内的廉颇做了更多的准备。
廉颇辅佐太子守邯郸,他这样说:“若大王一月内不还,臣请立太子继位,以绝秦望。”同时把精锐部队驻守边境,以防不测。
想想秦王要是真的扣留了赵王,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还不如在外交上多赚点儿便宜,一是面子上的,就是让赵王鼓瑟,不过让蔺相如解围了。
二是想得到一些实惠的,就是让赵国割15城给秦王献寿,结果蔺相如反请秦国割咸阳城给赵王献寿,这事情也给蔺相如解围了。
秦王最后什么便宜也没有得到,要是直接开战,可前线的消息是赵国的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甚至连下一任的赵王都选好了。
只好顺水人情,两国就彼此结盟,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就有了这个秦楚会盟台。
唐人有诗: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外交有蔺相如,军事有廉颇,让秦国这次没有占得一丝毫的便宜。
不过40年后,等“廉颇老矣”,秦国还是再次攻伐,赵国最终还是灭亡了。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百年来外交蒙受的屈辱就是国家积弱积贫的表现,外交即使取得一些优势也是暂时的。
当我们理直气壮地的说:“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这个时候的外交才是真正的强大,估计当时的蔺相如和廉颇都是知道的,他们当时只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罢了。
踏着晨晖,我们离开秦赵会盟台,带着一些思考。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