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历经四年的审核删改终于上映,内容较原片减少了近一半,很多不合时宜的剧情也重新配音、删减。
当然高导自己也有问题,虽然宣称是历史正剧,但也秉持了其一贯的戏说历史作风。刚上映三集就大改了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的剧情,还把蓝玉大将军捕鱼儿海全歼元廷的事迹提前发生(原谅我对于蓝玉中枪的名场面再笑一次),进行了糅合创作,真是做到了大事不拘,尽情发挥。
可《山河月明》在一些具体小事方面却是难得尊重历史,细节也拿捏到位了,比如第一集中朱元璋与皇太子朱标前往大本堂查看诸子读书,见到先生体罚秦王,朱元璋很生气:“这个老匹夫,他怎么又打我的儿子?”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绝非原创。
出身贫寒,无力读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自然从小也没上过学。元主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蝗灾、瘟疫接踵而至,父母、大哥去世,家里穷得连棺木都买不起,连一连块安葬父母的土地都没有。
朱元璋是命硬,挺了下来,可就这种条件下长大咱不能说博览群书吧,也只是是目不识丁,饭都吃不上,书本能填饱肚子吗?
走投无路,只好造反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下与二哥各自逃生去了,朱元璋投奔到皇觉寺,在寺里烧饭扫地总算混口饭吃,可不久皇觉寺也没了余粮,至正五年(1345)14岁的朱元璋再次走上乞讨的道路。
“明王出世,普度众生”至正十一年五月,老百姓走投无路在韩山童、刘福通的带领下于颍州揭竿而起,号称“红巾军”。不久徐寿辉起兵靳州,郭子兴起兵濠州,朱元璋在少年同伙汤和的邀请下,投奔郭子兴参加义军。
朱元璋从军后,有空就会请教有文化的人教他识字,很快就因作战勇猛、粗通文墨受到郭子兴的赏识,提拔为亲军。朱元璋身材魁梧,长相也不丑,打仗从不怕死,还略懂几个字,这种年轻人在元末提着灯笼都难找。郭子兴将朱元璋视作心腹,又把义女马氏嫁给他,正是在此期间他才有了名字—元璋,字国瑞。
郭子兴军中派系林立,已经是将军的朱元璋不堪忍受,决定另起炉灶,于至正十三年(1353)回到家乡,招募乡党组建亲兵,徐达、周德兴、郭英、花云、张龙等纷纷入伙,后来这些人的代表成为开国“淮西二十四将”。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定远,朱元璋又遇见了后被称为当世萧何的读书人李善长,朱元璋问李善长:“四方战事,何时定乎?”李善长回答他:“今元纲不振,天下土崩瓦解,公应效仿汉之高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可成帝业,天下不足定也!”
从此李善长成为朱元璋的心腹并淮西勋贵之首,帮他出谋划策,参与战略制定,兼管物资后勤,运筹帷幄,抚百姓,不绝粮道善长一人担之,俨然汉之萧何、张良。等到晚上李善长还要肩负朱元璋的学习工作,讲解历代兴亡故事。
那些说朱元璋没文化的人,只看见他小时候贫穷无法读书,却不知道有了条件的老朱闲暇时手不释卷,不敢耽误一天学习。
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
渡江剪除群雄,北伐逐虏建明后,朱元璋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现在子女的教育绝对不能落下,他亲自抓诸王的学习,并贯彻始终。朱元璋还清醒地认识到继承人的品行关乎国家社稷安危:
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系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尔承主器之重,将有天下之责也!
公卿士庶人不能修身齐家,取败止于一身一家 , 若天子不能正身修德 , 其败岂但一身一家之比 ? 将宗庙社援有所不保,天下生灵皆受其殃!
可不惧哉,可不戒哉!
老朱知道小朱太子朱标生长于富贵之室,不能了解天下百姓的疾苦,早在创业之初就经常让朱标去穷苦人家体验生活,要知道百姓的生活不易,感受父皇创业的艰辛,告诫皇太子朱标等自己百年以后,必须勤勉政事关心百姓。
经历田野 ,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间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朱元璋不厌其烦的每每告诫太子不能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限制的盘剥百姓。让朱标记住时刻以以国强民富为己任,“民富则安 , 民贫则乱 , 民之贫富 , 国家休戚系焉。”
汝知农之劳乎? 夫农身不离吠亩 , 手不释来粕 , 终岁勤动 , 不得休息 , 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 , 所服不过练裳布衣 , 所饮食不过菜羹物饭 , 而国家经费皆由其所出 , 故令汝知之。
凡居处食用 , 必念农之劳 , 取之有制 , 用之有节 , 使之不苦于饥寒 。 若复加之横敛 , 则民不堪命矣 。”
诸王的教育
“封邦建国,屏藩王室”,诸王的教育同样重要,朱元璋想起元末的腐朽,对诸王的德行、学问非常看重。洪武元年十一月,他亲自规划了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实其中,征召四方名儒学者教授太子诸王,选拔英年才俊之士作为伴读。
那句他怎么又打我的儿子?也是有史可考并非剧组编造的故事。
河南郏县儒生李希颜是大本堂讲师的一员,他负责向诸王讲尧舜禹汤,先王礼法,仁义道德,可皇子们调皮捣蛋,不服管教。
李希颜完全不顾及尊卑,一定要尊师重道,即使皇子也要体罚,凡是不认真读书的就用毛笔敲打其额头,皇子们非常害怕李先生。
打得多了就留下印迹,有一天老朱抱着湘王朱柏玩闹,发现了头上被打的痕迹。非常愤怒,声称要重罚李希颜,马皇后知道事情的原委,反问道:“好你个朱重八,人家老师是用圣人之道来训斥你的儿子,你有什么可生气的?”
老朱听后觉得好有道理,大喜,气意全无,拍手称赞:“打得好,就应该好好教育这些顽劣的孩子。”李希颜也因此升任左春坊右赞善。
诸王就藩后,李老师的任务完成回归乡野,常常穿着朱元璋赐给他的绯袍、头戴百姓的斗笠生活,有乡人不理解,李希颜笑答:“斗笠,本质也,绯袍,君赐也。”表示自己深受君恩但仍不忘自我。
此外,老朱还经常宴请大本堂的教师们,商议诸王教育,评论文章学问。洪武元年十一月,老朱来到大本堂问老师们最近在讲什么啊,儒生陶凯回答:“汉朝的七国之乱”,朱元璋饶有兴致地问:“那么是非曲直在景帝还是七国?”对曰:“曲在七国”,朱元璋却不那么认为,这与他的分封策略相违背了:
“景帝为太子时,无故杀吴国世子,等到称帝又轻信晁盖之言,废黜诸侯,七国之变正是因为此。如果您要为王子讲七国之乱,不应该细数七国坏事,应当教育藩王上尊天子,无扰天下公法,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而如果给太子讲,应该劝导太子知晓亲亲和睦,岂可偏执?”
除了学堂教育,日常生活中老朱也利用各种小事引导皇子们向善。一日退朝,太子与诸王侍奉左右,朱元璋指着宫中的空地说:“这个地方不要建什么亭馆台榭用来游玩,必须种些蔬菜,以备宫中自用,咱不忍心伤民之才,劳民之力,供吾等享乐。”时时要求皇子们“当记吾言,常存警戒。”
结论
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更知道太平社会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注重对儿子们的培养教育。朱元璋作为工作狂日理万机,大小庶务无不查看,却还能一刻也不放松对儿子们的教育和监督,这在古代君主中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