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人有好报”,此话一点不假。曾经有个在衙门打杂的小吏,被朱元璋破格提拔连升十级。只因这小吏人品极佳,是个好人。

那么,这小吏到底做了什么,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看重呢?



大年夜,皇上却失踪了

又是一年大年三十,皇宫中张灯结彩。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号称天子,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和寻常人家没啥区别,顶多就是奢侈、华丽一些。

然而这一天,就在所有人都忙碌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大明皇帝朱元璋不见了。

这可急坏了他身边的那群宫女、太监,四处寻找皇帝的下落。总管太监和御前太监一商量,他们兵分两路,一个负责指挥下面的人继续寻找皇上,另一个则负责联络大臣。毕竟皇帝失踪可是大事,还需要那些宰辅之臣们拿主意。

他们忘了,这天可是除夕,那群大臣们也都回家过年了,宫里就剩下刘伯温这个老实人在值班。



刘伯温得到消息,也慌了神,他找来禁军统领,让禁军配合太监、宫女们一起寻找皇帝。禁军统领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毕竟禁军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现在皇帝却失踪了,禁军也难辞其咎。

一群人折腾了半天,最后刘伯温告诉其他人:“甭找了,都散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原来,他在御书房的书桌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简单写了几个字:“朕出去逛逛,晚上就回来。你们谁也不许跟来,违令者斩。

原来朱元璋的老毛病犯了,又跑出去“微服私访”了。而且他嫌那些侍卫、太监、大臣太烦了,干脆不辞而别。



他是潇洒地走了,害得下面这些人虚惊一场,还白忙活了半天。对此,刘伯温也有些无语:“陛下这真是……哎……”

其实,朱元璋这也是临时起意。他跑出皇宫,目的倒不是微服私访,毕竟大过年的,老百姓都回家过年了,这时候微服私访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事实上,朱元璋是感到孤独、寂寞了。

毕竟除夕乃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他虽然贵为皇帝,可是他最珍视的人都不在了。



朱元璋一生最珍视的人就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妻马皇后,另一个则是太子朱标。

马皇后与朱元璋一起同甘共苦,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是坚定地支持着朱元璋。有时候朱元璋一时激动,做出错误的决定,马皇后也会在一旁劝说。

可以说,朱元璋能走到这一步,离不开马皇后的支持。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那么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女人就是马皇后。

至于太子朱标,那可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儿子。为了培养这个儿子,朱元璋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不仅为朱标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教育团队,更是为他准备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而朱标也很争气,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太子。

可惜天妒英才,朱标英年早逝。他的死不仅让朱元璋多年的准备付诸东流,更是朱元璋此生最大的遗憾。

除夕,正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看看朱元璋,最喜爱的皇后和太子都不在了,这春节有什么好过的?既然如此,不如出去溜达下,以免触景生情。

朱元璋偶遇小吏

有人可能要说了,朱元璋怎么胆子这么大,一个人就敢出宫?



其实想想也没什么,朱元璋出宫,那也是在南京城里。那可是大明朝的都城,有禁军驻守,谁敢造次?

更何况朱元璋可是武将出身,大半辈子都在驰骋沙场,什么场面没见过?更何况他的武功也不差,不然当初也不会得到郭子兴的重用。

说句难听的,就算朱元璋一个人出去,也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绝不可能被人欺负。

朱元璋虽说是出来溜达,但是因为是过年,而且还是除夕当天,因此街上十分冷清。不仅店铺都关门打烊了,就连路上的行人都没有几个。



与之相对的,则是路边的民宅中升起寥寥炊烟。很显然,屋里的人正在忙前忙后地准备年夜饭。

看着这一切,朱元璋颇感欣慰。百姓能安居乐业,是对他这个皇帝最大的肯定。

走过居民区,转个弯又是一条大路。这条路的两旁大多是各大衙门。

因为过年的缘故,这些衙门的大门大都紧闭。虽然按照规矩,每个衙门都该有人值守,但是这可是新年,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



朱元璋虽然对于官吏十分严苛,但是并非不近人情之人。他这个皇帝都要过年,怎么能强人所难让那些官吏值班呢?

然而当他经过一个衙门的时候,却看到衙门门洞大开。

“这是哪个糊涂蛋,怎么人走了门都没关?做事如此毛毛糙糙,如何能好好为百姓办事?”朱元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了过去。他是担心衙门里进了贼。

其实朱元璋完全是多虑了,大过年的,贼也要忙着回家过年吃年饭,哪有空在外面晃荡?更何况也没人敢打衙门的主意。



当他走到大门口的时候,只见里面坐着一个人,看衣着应该是衙门里的小吏。

当朱元璋看到小吏的时候,小吏也看到了他。

“老人家,进来坐坐吧,吃点热乎的。”小吏显然是把朱元璋当作了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听到小吏的话,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有点感动。多少年了?自从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去世后,很久没人如此关心过他了。



朱元璋跟着小吏走进了衙门,只见里面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摆着三碟菜。一碟花生,一碟烧豆腐,还有一碟卤猪下水。

“老人家,今天大过年的,刚好我们都是一个人,不如一起吃个饭过个年吧。”言罢,小吏给朱元璋倒了一杯酒。

朱元璋笑了笑,也不嫌弃,举起酒杯,和小吏一起把酒言欢起来。

几杯酒下肚,朱元璋算是搞明白了。衙门规定即使是过年也要有人值守,其他人都不愿意接这个差事,于是小吏自告奋勇留了下来。



当问及他这么做的原因时,小吏笑着说道:“衙门就是为百姓做事的,要是大家都只顾着自己,百姓怎么办?万一今天有百姓来衙门办事,结果衙门关门了,岂不是要急死人?

朱元璋又问道:“你不用陪伴家人吗?”

听到这个问题,小吏顿了下,说道:“我还没成家,家中只有一老母。不过家中兄弟七八人,不差我一个人。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哪有兄长们陪着,我要做的是不辜负君王和百姓的期待。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他举起酒杯,对小吏说道:“我一生不敬天地,只敬父母,今天多了一个人,我敬你一杯。要是满朝文武都像你这样想,百姓早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喝了这杯,祝你早日高升。”



小吏闻言笑道:“我做的这些可不是为了升官。不过还是承你吉言,我要是真的高升了,到时候请你下馆子。”

很显然,小吏并没有将朱元璋的话放在心里,以为对方只是随便说句吉利话罢了。

官升十级

等二人酒足饭饱,已经夜上三更了,小吏也该下班回家了。他担心朱元璋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于是一个劲地要送朱元璋回家,但是被朱元璋谢绝了。

朱元璋漫步往皇宫的方向走去,刚转过一个弯,就看到刘伯温和一群锦衣卫在那里迎接他。



虽然朱元璋让大臣们不许找他,但是刘伯温怎么可能真的不管不问?找人这事,还得是锦衣卫擅长。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刘伯温总算是找到了朱元璋。

但是没人敢打扰他,只得在远处静静等待。

朱元璋说了一声:“回宫。”便坐进了轿子里。

年后上朝,朱元璋特意下旨,将小吏官升十级,直接升任知府。



当小吏接到圣旨,并且得知皇帝要亲自见他的时候,整个人都蒙掉了。

他当时第一反应是:那老人家不会是老神仙吧?真被他说中了。看样子下次一定要请他吃顿好的了。

结果当他进宫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再次吓了一跳。想不到那天和自己喝酒聊天的竟然是皇帝。

小吏哪里见过这种世面?当即吓得站不稳了。



朱元璋命人给小吏搬来椅子,让他坐下说话,这可是劳苦功高的老臣才有的待遇。

朱元璋告诉小吏,不必慌张,做知府和做小吏没啥区别,都是为百姓办事。他只要想着造福一方即可。

最后,朱元璋也告诫小吏,要不忘初心、不要随波逐流。小吏对着朱元璋躬身一拜,保证一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事后证明,朱元璋没看错人。小吏当上知府后,任劳任怨,整天想着为百姓做实事。可惜由于操劳过度,最后死在了任上 。



他出殡的时候,百姓纷纷自发地为其送终。朱元璋得到消息的时候,也为之落泪。特意下旨,追封其为礼部侍郎,并且由朝廷出面为其办理丧事,务必让其风光大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