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凤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的前七年,朱元璋对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军事机构进行了改组,将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为法定最高军事领导机构。 并由原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中书省参议李善长兼司马事,宋思颜兼参军事,前检校谭起宗为经历,掾史汪河为都事。
但谁也不想知道的是,朱文正是第一任大都督,也是最后一任大都督,在朱文正被诛杀之后,朱元璋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大都督府,分为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长子,是朱元璋老爹给朱元璋留下了的唯一至亲直系亲属,朱元璋的长房长孙,朱元璋对于对于这个大侄子无疑极为厚爱,对他也是竭力培养和重用,但朱文正本人也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不仅在家族中地位尊崇,更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一度成为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可是,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将领,却在功成名就之际被指控背叛朱元璋,最终落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令人唏嘘感慨。
最初朱元璋攻下滁州后,有人要求面见朱元璋,朱元璋有些疑惑,随即让卫兵把这对母子领进大帐。看到来人后,即便已经见惯了生死的朱元璋,竟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眼前的妇人,穿得破破烂烂,满脸的风霜,她身边的男子约莫十几岁,贫穷的生活让他显得很是消瘦。此人就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妻子和孩子,从大嫂的口中得知,朱家人几乎全都饿死了,大哥一脉只剩下了这母子二人,这个大侄子就是朱文正。为了回报大嫂,朱元璋把侄子朱文正当做亲儿子来抚养,尽管朱元璋仅仅比朱文正大了8岁。
朱文正就此由朱元璋抚养成人,朱元璋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文武双全。他喜爱阅读史书,对兵法战策有浓厚兴趣,同时武艺高强,骑射娴熟。能够获取这些技能虽然离不开朱元璋的培养,但也足以看出聪慧过人。
朱文正他在老朱家的地位也颇为特殊,作为长房长孙,在家族祭祀排位中甚至还要位列朱标之前,这种地位在传统家族观念与皇权宗室中也是一种也别别扭的存在。可能,这也是朱文正悲剧的原因之一。
现在有关朱文正史料十分欠缺,他的确切生年并不确定,朱文正肯定是战功赫赫,绝非一个洪都大战,。虽然现在大部分人将洪都保卫战的功劳都按在了蓝玉身上,但实际上洪都保卫战却是朱文正打赢的。但这场大战实在太显眼盖不住,其他能盖就盖住了,都被朱元璋刻意毁掉了即便单就洪都保卫战对朱元璋定鼎中原的贡献,算得上明初擎天柱一样的人物,其意义足以与常遇春相提并论。因为事实上洪都保卫战按常理来看本来就是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朱元璋给朱文正那点兵力去守陈友谅说是部署有误都没问题,但朱文正硬是干下来了。而且这一战朱文正的坚韧也算得上明清时期守城战的奇迹。
这一时期,朱文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还以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朱文正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洪都保卫战,此战之后,他虽然声名鹊起,但也与朱元璋产生了矛盾,在洪都保卫战之后,朱元璋就曾问过立下功劳的朱文正,我该如何封赏于你?
朱文正告诉朱元璋,打仗大家都有功劳,守洪都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现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咱们之间是叔侄关系,我有没有的都好说。朱元璋听了朱文正的话十分高兴,要知道朱文正随朱元璋多年,军功累累,在渡江攻取南京时,朱文正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枢密院同佥,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成为朱元璋体系下军方的二把手,实际上的接班人,万一朱元璋遭遇不测,朱文正就是接班人,要知道朱文正比朱标大19岁,几乎两代人了。
对于朱元璋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信任真的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东西。他很想有,但是却很难有。对于朱元璋来说,能够真正彻底信任的人可能都用不了一个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而对于其余的绝大数人来说只能分成两类:一类是背叛他的人,还有一类是可能背叛他的人。朱文正不要封赏不过是客气,但朱元璋真的不赏,引发了朱文正的不满。而在朱元璋看来,我可以给,但你不能要,再说我给你很多,你为何还不满足。
朱元璋应该是意识到了朱文知正的不满,他开始警惕,时刻保持着一颗怀疑的心,因此他对很多事情就比较敏感。而朱文正虽然可能会因为封赏问题心生不满,但也不至于反叛,虽然他已经没有了再进一步的晋升空间。
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登基的前三年,就在朱元璋要东征张士诚,彻底统一南方的时候,扫平最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元璋接到密报,称朱文正暗中勾结张士诚,准备倒戈。朱元璋对此的第一感觉是不信,他不敢相信自己视如己出的亲侄子会背叛他?
想想也是,而且从当时局势来看,朱文正叛变的动机和可能性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当时朱元璋已占据长江以南近七成地盘,陈友谅已死,张士诚和陈有定败亡在即,朱元璋的胜利已成定局。而朱文正作为朱元璋集团的高层,此时叛变显然不符合常理。张士诚能给他的绝对超不过朱元璋,即便张士诚最后成就天下,朱文正还能活命吗,所以投降张士诚完全就是一个借口。
实际上朱文正的悲剧,或许并非偶然。就是因为他和朱元璋的关系太亲密,他的能力和血源也让他成为朱元璋的潜在威胁。朱元璋当时年近四十,他的父母和至亲都是在这个岁数左右去世的的,而朱文正却正当壮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不过十几岁,他必须要考虑到自身寿命和皇位传承等问题后,对朱文正才有了一些忌惮和担忧。
朱文正的形象,类似元末明初版的天策上将,能力超强,是幼年期的李世民!能打,在羽翼未丰便被朱元璋灭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宗室身份,让他在朱元璋眼中既是功臣,也是潜在的威胁。这才借口投靠张士诚的为由把他囚禁于安徽桐城,到至正二十五年,朱文正郁闷的去世了,而他去世的时候年仅29岁。
此外,明初官方文献对朱文正的死也说法不一。《明史》称其因罪被处死,《记事录》说他被饿死,朱元璋的《御制纪非录》则表示是被朱元璋用鞭子抽死。这种说法的不一致,进一步表明朱文正的死亡和背叛可能真的存在一些不光彩的原因在里面。
朱文正死后三年,朱元璋称帝建制,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的地位无比稳固,也许是出于愧疚,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这个封王高于其它的郡王,低于老朱家的亲王,可以与国同休。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后,靖江王一系成为明朝宗室中唯一一支世袭罔替的藩王,总共封了14代,是明朝除了朱元璋的血亲子孙以外,唯一的王室家族。这一特殊待遇也从侧面反映了朱元璋对朱文正后代的特殊关照。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