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即1435年,正月初三,来自《明宣宗实录》的记载。

朱瞻基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这也许就是天命吧。他命令朱祁镇继承皇位。

朱瞻基还叮嘱各藩王,要“悉遵祖训,谨守藩国”。

当时的朱祁镇尚且年幼,朱瞻基叮嘱圣母皇太后对他要悉心教诲,叮嘱群臣要尽心辅导,重要事务要先上报皇太后、皇后。

带着对儿子的牵挂,带着对大明江山的恋恋不舍,1435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年仅38岁。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皇帝能活过50岁的很少。


朱瞻基画像 图源:网络

在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曾经做了个梦,他梦见朱元璋将大圭赐予他,并且告诉朱棣,“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朱棣将这个梦告诉了徐皇后,徐皇后说,这是子孙之祥也。

不久之后,宫中人员禀告,朱瞻基出生,徐皇后听说后,也感到有些诧异。因为有些巧合,朱棣做了这么个梦,不久之后,朱瞻基就出生了。这是不是在预兆着些什么?

当朱瞻基满月的时候,徐皇后抱着朱瞻基,朱棣仔细看过朱瞻基的面容后,告诉徐皇后,朱瞻基有天子的仪容,英气满面,而且符合我在梦里看到的场景。

朱棣叮嘱徐皇后,要小心照顾朱瞻基。

后来徐皇后亲自抚养朱瞻基,非常疼爱他。

此时的朱棣,还是燕王。

这段记载来自《明宣宗实录》,但是这段史料的真假,很难讲。

因为我们在很多史书中,看过关于皇帝出生时带有异象的记载了。

1402年,当朱棣登上皇位后,这时的燕王,已经变成了一国之君。

在太子的选择上,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的表现,更让朱棣满意。

朱棣的一句世子多疾,无论当时的朱棣是否真心,但是朱高煦是当真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是出生入死,还曾救朱棣于危难之间。

但是,朱高煦不是嫡长子。

打着清君侧旗号发动靖难之变当上皇帝的朱棣,不想和嫡长子继承制作对,他不想再挑战天下人的敏感神经了。

于是,朱高炽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其实并不太稳,但是他有一个深受朱棣喜欢的儿子朱瞻基。

永乐九年,即1411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

此后,在朱棣巡视或者亲征时,朱瞻基可以近距离观摩朱棣。

从后来当上皇帝的朱瞻基的一些做法上,也能看到朱棣的影子。

在军中,朱棣还安排学士胡广等人给朱瞻基上课,朱棣还曾经对朱高炽说,朱瞻基是太平天子。


朱棣画像 图源:网络

1424年,朱棣驾崩。当了多年太子的朱高炽,也终于当上了皇帝。朱高炽有着丰富的监国经验,朱棣五次亲征漠北,留守京师坐镇的,正是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想不到的是,他在位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年。朱高炽从世子到皇帝,他走了很远的路,但是他当皇帝的时间却很短。

1425年,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继承皇位。这一年,是洪熙元年,是乙巳蛇年。

今年是2025年,1425年和2025年,相差正好600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60年一轮回,600年,正好轮回了10次。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改元宣德,1426年,就是宣德元年。

应该说,在朱瞻基在位的这些年里,他确实是个太平天子,守成天子。

也许因为朱棣皇位来得不是那么正,所以朱棣在位期间,非常努力,做了不少大事,来向世人证明他比朱允炆更应该当皇帝。

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平定安南,迁都北京,修订《永乐大典》,朱棣还派郑和六次下西洋,这一切,都需要强盛的民力和财力做支撑。

朱高炽在位时间短暂,很多措施根本来不及实施,等到了朱瞻基当上皇帝,如何守住江山,是朱瞻基的难题。

对于朱瞻基的皇位虎视眈眈的,还有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煦始终不甘心当一个王爷。

朱高煦计划着在朱瞻基从南京到北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命大,躲过了追杀,顺利当上了皇帝。后来朱高煦不死心,又发动叛乱。

所以朱瞻基在位的时候,第一件军事大事,竟然是先要平定他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乱。这时候,跟随朱棣出征过的朱瞻基,充分发挥了他的勇气和果断,他决定亲征,平定叛乱。

朱瞻基决定亲征,打乱了朱高煦的部署。此后,朱瞻基顺利平定朱高煦的叛乱,也是稳住了各藩王之心,朱瞻基的皇位算是坐稳了。

朱棣做的大事,让朱瞻基其实面临的情况也挺难,但是朱瞻基也挺果断,他选择休养生息。朱瞻基在位时,没有做太多的大事,他派郑和下西洋,是他做的大事之一了。

关于为什么朱棣,朱瞻基都派郑和下西洋,原因还得具体分析。

朱棣时期,根据史料的记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但是从我个人的分析来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强大。

朱瞻基派郑和下西洋,那就没有找朱允炆的原因了,他就是为了震慑四方。

前面我说了,做大事需要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到了朱瞻基时,他想稳固江山,就只有一个选择了,休养生息。

朱瞻基也确实做到了这点,他在位期间,人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定。后来人评价的仁宣之治的盛世,还是有道理的。

朱瞻基的“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帮了朱瞻基不少忙。

朱瞻基完善了内阁制,但是又通过宦官牵制内阁。

当说起宦官之患的时候,就会想起来古代史上的三个时期,东汉,唐朝,明朝。

与东汉和唐朝的宦官不同的是,明朝宦官的权力,是紧紧依附于皇权。

明朝四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提起来这四个人,每个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对于社会的危害都挺大。

透过史料也能发现,这四大宦官的权力很大,但是当皇帝决定收拾这四个人的时候,他们的覆灭速度其实也挺快。

这就说明了一点,皇帝放权给宦官,所以这帮人为虎作伥,当皇帝决定收回宦官的权力,这些宦官其实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在明朝宦官势力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人,那就是朱瞻基。

朱元璋明确宦官不得干政,从《皇明祖训》就能看出来,太监最高就是正四品。

朱元璋也知道前朝历史上宦官的危害,而且他这人就是个工作狂,权力欲极强,控制欲极盛,精力旺盛,在他的手底下干活的宦官,自然是老老实实的。


朱元璋画像 图源:网络

后来的朱棣,因为靖难之役中,宦官帮了朱棣不少忙,朱棣对于宦官,还是比较信任的,但是朱棣同样也是个工作狂,就算朱棣信任宦官,这帮人也不敢做出太多为非作歹之事。

等到了朱瞻基,他做了一个决定。他开设了内书堂,教宦官识字。

我个人认为,朱瞻基设立内书堂的初心,是为了牵制内阁。

这时候就得提到明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票拟和批红。

内阁的奏折,批红未必都是朱瞻基亲自批阅,有批阅权力的,还有司礼监秉笔太监。

而识字的太监,很显然,批奏折更方便。

但是,识字的太监,更难控制。

其实在朱瞻基之前,朱棣也有教宦官识字,但是形成制度的,是朱瞻基设立内书堂。

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工作狂,有的皇帝精力有限,一旦放给宦官的权力过大,很难想象,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两大太监的权力会有多大。

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成了瓦剌的阶下囚,后来又被软禁在南宫多年,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在朱祁镇在复辟后,仍然还对王振难忘。可见明朝的宦官对于皇帝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有多大。

朱瞻基的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人后来都当过皇帝,这也是明朝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情况。

仁宣盛世这四个字,是不是对于朱高炽和朱瞻基的过誉,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从这四个字里能看出来,朱瞻基在位时,相对来说,是明朝比较稳定的时期。

朱瞻基是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我个人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合适的。

史料参考: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皇明祖训》《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注:根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代的票拟,诸司奏启的批答的起始时间,本文采用的是宣德年间开始的这种说法。支持这种说法的史料有张璁和王世贞的记载。

以下这段引用自《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张璁认为:“太宗皇帝时,内阁止设翰林学士及讲读、编修等官,备顾问而已。及宣宗皇帝朝,杨荣、杨士奇等始专任之,有代言拟旨之责。”王世贞也认为:“自宣德中,大学士二杨公(按:指杨荣、杨士奇),与尚书蹇(义)、夏(原吉),始有调旨之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