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除了皇帝,什么人的权力最大?
有人说皇后,有人猜大将军,可能还有人说“父母”,毕竟古代讲究君臣父子嘛。
但严格来说,能够替皇帝行使决策权的,只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但宰相真就那么容易做吗?
作为百官之首,每天需要协调百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更有效的处理国家大事。
在宋朝,就有一个宰相,被皇帝问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
皇帝难题
这个宰相名叫赵普,而给他出难题的皇帝叫赵匡胤。
在一次早朝时,赵匡胤闲来无事,便问殿下臣子,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
如果是小学老师这么提问,下面的学生大可以随便回答,比如大象、大山、太阳……
但在古代,如果皇帝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那么回答就不能简单。
于是,便有官员回答“皇上”。
天地上皇上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还能讨好皇帝,一举两得。
谁知道赵匡胤脸上没有一丝喜悦之色,很明显,他不是很满意这个回答。
既然皇帝不满意,那就继续说呗。
于是殿堂下的臣子开始七嘴八舌的回答,有人说江山,有人说皇权,也有人说皇太后……
说来说去,都说不到点子上,而赵匡胤的脸色却越来越差,并逐渐将目光落在当朝代宰相脸上。
百官也一时没了主意,自然全部看向宰相赵普。
虽然赵普全程没有开口,但心里早就开始了盘算。
皇帝之所以这么问,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可能在如此严肃的朝堂之上,浪费百官的时间,问一个无聊的问题。
所以,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皇帝的性格,更要猜到皇帝在想什么。
赵普开始回想自己跟在赵匡胤身边这些发生的种种。
他第一次见赵匡胤是在军营中,当时对方还没当皇帝,是后周世宗柴荣身边的禁军将领。
而他当时是军营的判官,帮忙处理军中整理文件、督促行军、协调各地粮草运输等问题。
关键这个工作还是靠着父亲关系求来的,只因他自幼不善读书,参加科举好几年都是无功而返。
没什么学问的赵普,又是怎么受到赵匡胤重用的,最后一步步成为宰相的?
助其称帝
在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动乱,为官作吏不需要那么多学问,只要头脑灵活,做事谨慎就行。
而赵普最擅长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
其他人感到为难的事情,他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
有一次,赵匡胤主管的地方强盗频繁出没,为此他捉拿了数百人,想要全部流放边疆。
因为抓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都是冤枉的,他们自然不肯认罪,他们的家里人也在不断向上告御状。
赵匡胤当时还不是皇帝,自然不敢让百姓把事件闹大,惹得皇帝柴荣不高兴。
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让赵普帮忙审理案件。
而赵普接手案件后,很快便将案件解决,将被冤枉的人放回家,有罪之人严惩不贷。
赵匡胤觉得赵普是个人才,于是将其招入麾下,在赵府中担任一名幕僚,专门给他出谋划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赵匡胤越来越喜欢这个头脑灵活,做事谨慎的赵普,经常与之共商朝政。
结果没过多少年,后周皇帝柴荣突然驾崩去世了,这件事不但让赵匡胤顿感意外,就连赵普都没想到。
因为在此之前,柴荣身体一直都很好,甚至还想带着赵匡胤北上攻打契丹呢。
结果刚把兵权交给赵匡胤,柴荣就突然病死在皇宫里面。
处理完皇帝后事,他握着兵权,再看看刚刚登基的小皇帝,短短数日间,他居然成了后周的托孤重臣。
面对这样的改变,赵匡胤一时有些慌乱,谈及治国之道,他可是一点经验都没有。
在他不知道怎么辅佐小皇帝的时候,结果赵普对他说,既然不知道怎么辅佐,那干脆您自己做皇帝吧。
虽然赵匡胤也想自己做皇帝,但也拉不下脸来,毕竟前皇帝柴荣对他是真心不错。
即便心里再想,那也要装模作样,推辞一番。
赵普一看,这还不好办嘛。
赵普转头和赵光义商量。
他们合力将赵匡胤灌醉,然后给他套上黄袍,让他想反悔都不行了。
然后就诞生了历史名画——黄袍加身。
赵匡胤前一秒还烂醉如泥呢,穿好黄袍的那一刻,立马叹息道:“爱卿这般鲁莽行事,叫朕如何是好?”
于是翻身上马,率领数万精兵转头攻向京城,将小皇帝踹下皇位,自己坐了上去。
赵普将自己强行从回忆中拉回来,面前的这个皇上,做事之前总要找一个借口,需要别人推一把。
既然他问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肯定是想借此做文章。
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答案……
为相之道
赵普清清嗓子,正正衣冠,双手高高抬起。
而百官也知趣的闭上嘴,因为他们知道,这位巧思善辩的宰相已经想到皇帝想要的正确答案。
别说满朝文武,就连宫女和宦官都齐刷刷地看向他,静等赵普的表演。
只见赵普向皇帝施礼作揖道:“回禀皇上,卑臣认为天底下道理最大,就算是神仙,也逃不出‘道理’二字!”
赵匡胤听到这个答案,心满意足地点点头,然后沉声道:“爱卿所言极是,即便是朕也要讲道理,但这些武将太不讲道理了……”
百官一听,自然知道皇帝又要开始削兵权了,自然是高声附和,生怕谁喊慢了。
反正削的都是武将的权力,自古文武两家对立,武将被削了,那文臣的权力自然也就大了。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其他文臣也发现赵普只会巧辩,其实并没什么学问。
在朝堂之上引经论典时,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
就连赵匡胤都劝他多读读书,别每次一开口就贻笑大方。
虽然他嘴上不服气,但私下里却伏案夜读,十分刻苦。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觉得他最近谈吐不凡,学识见长,便在朝堂之上问他是不是偷偷读书了。
但赵普依旧傲娇的说:“臣只会《论语》一书,其他一概不知。”
赵匡胤也是个死脾气,他立马派人去调查,结果在宰相府中只搜到一本论语。
赵普自信表示,臣之前用半部论语帮皇上平定天下,现在又用下半部帮您治理天下。
别看赵普说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但在晚年时,经常做些沽名钓誉之事。
为了向天下人彰显自己不贪权逐利,在不影响自己权力的前提下,他经常向皇帝推荐天下人才。
有时候,皇帝不想要还不行,他会死谏到底。
但有一次,赵匡胤想重用一个真正有才华的官员,结果他却百般阻拦,只因那名官员会影响他的地位。
就是这么一个有些才气,有些自私的小老头,在宋朝做了十年宰相,最后寿终正寝。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全凭他卓越的政治头脑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