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年正月二十九,北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这个冯氏后来成为了北魏太后,即鼎鼎有名的北魏文明太后。

乙卯,北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

当时北魏掌权的是常太后,常太后为什么要打压太子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而大力扶持冯后呢?因为这个冯后是她的东北老乡。



冯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其祖父是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父亲是冯朗是卖国王爷,当然也可以叫识时务者。

冯后的老爹是432年十二月主动投降北魏的,后被当成了投降派的样板房,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十年后,也就是442年,冯朗在长安生下了这个女儿。据说冯后出生时,有神光之异。这个大家就不要纠结了,这是历史大人物出差的标配背景。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



后来,冯后他爹冯朗犯事被杀了,随后冯后就也被纳入宫中了。主打就是一个女性资源不能随便浪费,跟常太后一样,都是以罪人身份入宫赎罪的。

朗坐事诛,后遂入宫

冯家到底是犯了啥事呢?根据冯后他哥冯熙的传记记载,是他们家叛逃柔然了,冯后的养母带着哥哥冯熙逃奔去了氐羌部族中抚育。但冯后是女孩子,连被带着逃命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被北魏朝廷抄家时,被送到平城为奴为婢了。

熙生于长安,为姚氏魏母所养。以叔父乐陵公邈因战入蠕蠕,魏母携熙逃避至氐羌中抚育



但是,这么一个罪犯家庭的小女孩,在步步惊心的北魏皇宫,居然没几年就混成了拓跋浚的贵人。冯后被立为贵人是在452年,也就是她十岁的时候。结合北魏这些年跟柔然的摩擦,最近的一次是448年九月,她们家勾结柔然应该就是在448年之前了,也就是说冯后入宫的时候应该不满7岁。一个这么小的罪人之女,靠什么在北魏皇宫坐火箭一样地跃升呢?

其实按照正常的逻辑,常太后是不可能早早相中这个只有几岁的带罪女孩去作为的权力传承者或者合作者的。权力合作一般都是讲究强强合作,除非是有割舍不了的血脉关系和情感关系,强者才会费尽心思带着弱者一起变强。



这个时候,史书给出了真实的答案,说冯后能在北魏皇宫愉快地生活和成长,全仰仗她的亲姑姑,也就是拓跋焘的左昭仪,是她抚养教育了幼年的冯后。

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这个冯昭仪也是十年前被拓跋焘抢来的,当时北魏跟北燕打PK赛,北燕输得体无完肤,然后拓跋焘以胜利者姿态问北燕国主冯弘索要一儿一女为人质,结果冯弘舍得女儿却舍不得儿子,就只送了女儿。从而给了拓跋焘翻脸不认人的理由,白得了一个小姑娘还不耽误继续攻打北燕。最后,北燕亡国,而冯弘的小女儿兜兜转转成了拓跋焘的左昭仪。

而常太后是后一年被拓跋焘掳到北魏来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森严、残酷的北魏皇宫,两个带罪的东北弱女子同病相怜或者抱团取暖,平时的相互往来和照顾,应该是不少的。



等到冯后进宫时,东北女子二人组其实已经变得很强大了,所以能够给小冯后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和照顾了。更为关键的是,冯后的姑姑出身皇室,也曾是一个小公主,自身素养是非常高的,能给小冯后提供相当优质的教育。

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世史学界对冯后的通用评价是“后性聪达,自入官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啥意思呢?文明太后天资聪颖、天赋极高,进宫后稍受点拨,到了掌权的时候就能省决万机了。是谁点拨、培养她了呢?自然是她亲姑姑冯昭仪。朋友们,人生的启蒙导师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到此,冯后的崛起密码应该基本明确了,就是两个漂泊异国他乡的彪悍女强人选取了有同样背景和相似命运的小侄女、小老乡作为希望之星。在外地打拼的朋友,有亲戚找亲戚,没亲戚找老乡,虽然不一定每个亲戚、老乡都会发自真心地想帮你一把,但是你的贵人永远更高几率地存在于这一群体。

冯后被立为贵人是在452年,也就是她实岁十岁、虚岁十一岁的时候,但是史书上却别有用心地记载为14岁。

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



这帮史官改作业有点不太认真,差评先给一个。因为冯太后去世的时候(490年),史书是明确记载她享年49岁,也就是说她的出生年份就是442年。拓跋浚452年登基,冯氏成了贵人。天王老子来了也是实岁为十,虚岁为十一。

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

为啥要改成14岁呢?古代女孩13岁被称为豆蔻年华,相当于13岁以后可以被当成成年人了。但是是十岁、十一岁却真不好意思说,早熟还是提前开发?不体面嘛!不管是常太后强行安排的,还是冯后靠关系提前进体制,这都是很招黑的事情呀!牛人必须全方位地牛,不能有任何污点。所以必须要把冯后说成是14岁才成为拓跋浚的贵人的。14岁的小姑娘有本钱可以当刚当上皇帝的拓跋浚主动脱裤子并难以自拔了。没错,就这样的表面文章能让大家都体面!



朋友们,仔细去看看自己的周围,为什么有些大领导、大老板在呼风唤雨地之后,一般都会把自己一些不堪回首的过往甚至一些原本无关紧要的痕迹统统抹去?因为这是政治思维的本能。权力很多时候需要神秘化和光亮化,这一点大家要心里有数。

这个时候,咱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冯后明明上位比拓跋弘的生母李氏更早,根基更深,如果在她没有被确立为皇后期间,她要是生下了一儿半女,大家去想一想,拓跋弘的太子之位会很牢靠吗?如果冯后真的生下了一个宝贝儿子,常太后会以“子立母死”制度把她给杀了吗?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明面上看到的那样,不是一厢情愿的,而是模棱两可的。我们自己培养的小冯丫头没生出儿子来,但你李姑娘抢占了先机,那不好意思,我们得好好跟你谈一下规矩。子立母死——小李,你先献祭你的生命吧,至于你的孩子,我们就是靠保姆产业起家的,你大可放心。



你不是能生吗?你不是招榜一大哥稀罕吗?我们合情合理地捧杀你行不行?

秋天是萧瑟、肃杀的,原本是不太可能有太多温馨美好的童话的,所以,我们很多向往童话的朋友,一定要明白童话大致会诞生于什么样的环境和季节。冯后就天生要活在童话故事里吗?李氏就必须要成为童话背后的森森白骨吗?并不完全一定,但大概率是这样的。



460年四月初四,常氏在寿安宫去世,文成帝拓跋浚诏令天下哭吊三日,并为常氏上谥号为“昭”。五月十二日,拓跋浚遵照常太后遗愿将其安葬在广宁的鸣鸡山。

拓跋浚感觉自己终于松了一口气,奶妈“王母娘娘”终于走了,自己终于可以自己的想法了。于是,在常太后死后次年——461年秋七月,拓跋浚将诸弟分封到各地给予了实权,封皇弟拓跋小新成为济阴王,加征东大将军,镇平原;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加征南大将军,镇虎牢;拓跋万寿为乐浪王,加征北大将军,镇和龙(性贪暴,被隐诛);拓跋洛侯为广平王(早亡)。

464年正月,再封皇弟拓跋云为任城王,拜使持节、侍中、征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



再算上457年封二弟拓跋新成为阳平王,拜征西大将军;459年封三弟拓跋子推为京兆王,拜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

拓跋浚这算是把自己的亲兄弟都给安排上了!啥目的?兄弟们,你哥被奶妈封印了八年,毫无反抗之力,需要你们给我能量的时候到了,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咱爹已经不在了,我们兄弟要团结一致打老虎。大哥给你们手里塞权力,你们要懂得是啥意思哈,赶紧闹腾起来吧!

于是,又一个非常幽默的画面出现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都在玩了命的从兄弟们手里夺权,到了拓跋浚这,不得不主动给兄弟们塞权,幽默不?为啥这么幽默呢?因为拓跋浚自己没有控制真正的实权嘛!老虎死了,豺狼又罩上去了呀!



至于拓跋浚头上新的禁锢咒是谁,这个应该不难推断,就是那个才二十左右的冯后。常太后虽然走人了,但江湖上有一门神功叫嫁衣神功,人家已经把毕生功力和功法传给了冯后。人家冯后是靠姑姑、靠常阿姨上位的,你拓跋浚虽然是她的老公,但是她依然可以跟你打擂台。

咱也不知道拓跋浚能不能玩得过枕边人冯后,但他确实是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就下线了。465年五月十一,26岁的文成帝拓跋浚就继续了他家的大马哈鱼属性,甩完子就驾崩了。



史书给这位少年天子的评价是什么呢?如下:

世祖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高宗兴时消息,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

这段话大家要辩证地去看,拓跋浚拢共就在位13年,被常太后牢牢控制了8年,还剩下5年。这5年之间又在不断布局自己那些年龄并不大的兄弟掌权,所以,他的“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是真的本心所愿呢?还是被迫安静,根本抖不出威风呢?我想盖一座四层高的大别墅,但是我地基还打完就嘎嘣了,最后乡亲们说我办事有节制,我该怎么回应呢?



465年五月十二,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大赦天下,尊皇后冯氏为皇太后。虚岁24的文明太后正式站到帝国前台。至于她是怎么站到帝国前台的,且听下文分解,她姑和她常阿姨给她搭建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给你装上翅膀,但是你能不能起飞,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冯后上位过程被隐藏了很多,然后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但是,拓跋浚、李氏甚至包括他们周边的很多人,都不一定会认为很美。

秋天的童话,有些人看到了童话,有些人却只能接受秋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