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日] 河上麻由子:《古代中日关系史:从倭五王到最后的遣唐使》,梁适雨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4年11月。标题为编者所拟,感谢理想国授权发布。

唐朝方面的接近与请求改国号为“日本”(节选)

粟田真人与武则天

我们无法查证《续日本纪》是否忠实记录了唐人的发言。不过《旧唐书·东夷传·日本条》中记载“真人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对粟田真人确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粟田真人在653年的第二次遣唐使中以僧人的身份入唐,回国后因为才华受赏识而还俗。在日本古代,僧人为了修行需要阅读大量汉文佛经,算是受过高深教育的精英。律令制时代早期,很多僧人还俗后在朝廷做官,发挥他们的学识。粟田真人就是其中之一。

粟田真人被选为使团的领袖还有另一个原因。在唐朝,佛教知识是贵族必备的常识,入唐后,与唐朝贵族交流时就需要用到佛教的基础知识。粟田真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又精通佛教知识,还有过入唐经验,是担任大使的最佳人选。

第七次遣唐使做好了准备,终于朝见了“周朝”皇帝。她的名字是武曌,一般称她为武则天,在日本则更多使用“则天武后”这个称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之父地位并不高,但母亲却是隋朝皇族的后人。武曌一开始是唐太宗的妃嫔,但太宗之子高宗一见钟情,之后就成了高宗的妃嫔,还登上了皇后之位。另外,儿子在父亲死后娶父亲的妻子,是北方游牧民族比较普遍的习俗。

高宗死后,高宗和武则天之子中宗(684 年第一次在位)即位,但中宗因为与武则天不和而被废,武则天又立了睿宗(684—690 年第一次在位),睿宗也是武则天之子。睿宗在位期间,实权把持在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取得了一系列政绩,最终在690 年逼睿宗退位,自立为帝。

武则天的政治能力远高于丈夫和儿子们。她不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委以重任,国内统治得以安定。她用了各种手段强化王权,发挥了高超的领导能力,避免了人心离散。

不过武则天纵使是一代女豪杰,她也不可能永远统治下去。她在698 年把儿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重新立为太子。

即便如此,武则天的这个决定并不明智。中宗是武则天儿子中能力最平庸的一个。无论如何,李显复位是705年的事,第八次遣唐使发生在武则天统治的晚期。

日本:提出改国号的请求并获得允许

我们回顾一下第七次遣唐使发生的事情。遣唐使首先向武则天提出,倭国希望把国号改为“日本”,并获得了允许。

过去的研究认为,“日本”这一国号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使用这个国号意味着主张日本与唐朝对等,甚至地位比唐朝更高。

近年在中国发现了推翻这一说法的史料,那就是百济祢军的墓志。墓志是总结死者功绩的文章,一般刻在碑上,放进墓里。祢军是唐朝、新罗联军灭亡百济时参加唐军的百济人。他死于678年。

祢军的墓志中出现了“日本”一词,但那指的是百济。他的墓志是在唐朝制作的,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国对“日本”一词的普遍认识。也就是说,在7世纪的东亚,“日本”指的只是相对于中国的极东地区而已。以日本为国号意味着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日本”这一国号显示的是作为极东国家加入以唐(周)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立场。

遣唐使提出请求以“日本”为国号,得到了武则天的许可。朝贡国是不能随意更改国号的,改国号需要得到皇帝的准许。这标志着“日本”向中华,也就是唐(周)朝朝贡的关系成为定例,绝不是表现与唐朝对等,甚至优于唐朝的主张。

在建造好新的都城、整理好律令之后,日本的目标就是加入唐朝主宰的世界秩序。朝鲜半岛战争进行的时候,武则天还只是皇后,她对日本朝贡使的到来感到相当高兴。

有好几样文物都显示日本朝贡使受到了武则天的款待。其中之一就是法隆寺所藏的“四骑狮子狩文锦”(宽134.5 厘米,长250 厘米)。这块锦布的外围是连珠重角圆环文,圆环中央画有果树(生命之树),树的两侧上下各有一名骑士,骑着天马,转身向后拉弓瞄准身后的狮子。天马的臀部有写着“吉”字和“山”字的圆形。锦布的制作使用了特殊技法,应该是7 世纪晚期,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设在首都里的宫廷作坊生产的,这些作坊有萨珊波斯宫廷作坊的工匠参与工作(长泽和俊、横张和子)。

遣唐使还获赐了《宝雨经》,这是一本为武则天即位正名的经书。正仓院藏有奈良时代的抄本,里面附上了抄写者在745 年五月一日写下的备注,说此经的目的应该是用佛教思想为武则天的即位背书,应该是武则天退位(705 年)前从唐朝请来的。除了《宝雨经》,另外一部用佛教为武则天即位背书的著作《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也在此时传入了日本。

此外还有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劝修寺绣佛)。《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高207厘米,宽157厘米)是在淡黄色的平绢上,用绢的捻丝使用锁绣和玉绣两种刺绣技法,绣出的56个佛、菩萨的群像。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下方中央与释迦相对的女性形象。有学者认为,女性身边的10名僧人表现的是武则天身边的10名僧人,女性就是武则天(大西磨希子)。这是一幅象征周(唐)朝的财富与文化的巨型刺绣佛像。

曾经作为留学僧入唐的粟田真人,应该能够正确理解武则天下赐《宝雨经》《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以及《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的意义。

稳定的朝贡——遣唐使与年期

从第七次遣唐使以后,日本平均每隔二十年派遣一次遣唐使。840年,唐朝僧人维蠲写给延历寺僧人圆载的回信中有“约二十年一来朝贡”,东野治之认为这是“约定每二十年朝贡一次”的意思。

本来,朝贡是应该每年进行的。不过对于路途遥远的国家,每三年、五年、七年一次朝贡也是可以的,这种制度被称作年期制。中国自古以来就为朝贡国定立年期,年期制适用于日本也没什么奇怪的。不过,二十年一次的年期不见于他处。另外,东野关注的维蠲书信中所说的“约二十年”也可能是“大约二十年”的意思,可能只是表达“大约每二十年来朝贡一次”(坂上康俊)。

……早期的遣唐使除了特殊情况(如白江口之战的战后问题处理、送还唐使的使者、迎接藤原河清的使者等),基本上是每代天皇派一次使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山尾幸久认为,遣唐使的其中一个性质是拥有“交涉权”的天皇每代进行一次的事业。值得注意的是,任命使者的时间点,不是天皇即位后不久,就是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

如果遣唐使的派遣与天皇的世代交替有关,那这其实正是朝贡国应有的态度。过去东野主张的二十年一次的年期制长期以来一直广为人们接受,不过由于缺少可以证明年期存在的史料,现在看来山尾的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更高。

不过,无论是约定好二十年一次遣使还是世代交替的时候遣使,都意味着日本并没有通过遣唐使提出与唐朝对等的主张,唐朝与日本都认同日本的地位是朝贡国。正如东野所主张的那样,日本遣唐使的性质毫无疑问是朝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