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大医院不治身亡,享年七十八岁。他死前留下遗言,自己死后,一切从简,灵前不供花,尽早出殡,也不要放声大哭,甚至连墓碑内容也为自己选好。
他将自己身后事料理得明明白白,颇有种人未死,心已归去的平静。
1 老年阎锡山在台湾
要说阎锡山,他曾在山西掌权长达三十八年,是民国混战中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跟随过孙中山,蒋介石,又和蒋介石在中原大战里打得难解难分,西安事变后逐渐边缘化,最后落得四面楚歌,几乎是一个“无兵司令”,只有两大箱黄金陪伴着他前往台湾。
从弃子到“山西都督”
阎锡山是其父亲阎书堂的第一个孩子,生母曲月清,是商贾曲家的女儿,在阎锡山五岁时去世。其父很快续弦,续娶的妻子姓陈,名叫陈秀卿,她嫁过来的要求就是“不养前子”,所以阎锡山很早被送到外祖父母家中生活。
2 阎锡山年轻时留影,倒是越长越慈祥了
阎锡山8岁在曲家家塾进学,在曲家外祖父母的庇护下长大,16岁时才被接回阎家,这无疑造成了他与生父,继母的隔阂,以及性格上谨小慎微的部分。
阎家开钱庄为生,在本地也算富户,很早就为阎锡山定下一桩亲事,是五台县大建安村的徐家小姐,徐家小姐美名远播,徐家也是本地的大地主,这一桩亲事是阎家高攀了。
3 山西阎锡山家族故居
民国年代,家长往往会给儿子娶上一位比他大的妻子,方便照顾他的生活,同时也利于生育,二人在1897年结婚,这一年阎锡山15岁,徐竹青21岁。
两人婚后三年,阎家钱庄因资金链断裂,阎锡山和父亲被迫出门躲债,当时山西巡抚在太原设立了武备学堂,每年招收120名学生,阎锡山一直以来学习很不错,索性前去应试(也有人说是阎锡山找了枪手,此二种说法不知真伪)。
4 阎锡山一家,下排左一是阎锡山正室夫人徐竹青
1904年,清政府选派各地武备学堂的优秀学生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阎锡山也被选中,自此离乡背井,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
一直以来,阎锡山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土皇帝”,是自成一派的晋绥系,但实际上,作为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士官系”,他起初还是一位相当进步的革命党人。
5 “士官系”发迹较早,最出名的便是士官三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图为蒋百里
1905年,阎锡山接触了革命思想,深受鼓舞,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同盟会。1909年,阎锡山学成回国,被清政府封做武举人,成为山西新军的一名协军校(相当于少尉)。
阎锡山善言谈,心向革命,又有才学,很快出任山西新军的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再加上他天生的交际天分,善于上下逢迎,与同盟会会员们联合活动,很快获得了山西新军的领导权。
1911年夏天,辛亥革命爆发,10月10日由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起初,山西巡抚怕手下人不服管,所以连弹药也不给士兵们发,10月28日,阎锡山等人奉命南下平乱,领得弹药后即刻起义,开始了他军阀混战的一生。
然而,阎锡山心中并无真正对革命的忠诚。他意识到无法抵御北洋军阀,立刻选择倒戈袁世凯,被封为山西都督,总管一省兵权;又与孙中山部保持密切联系,来回拉扯,坐收渔翁之利。
6 “袁大头”银元
中原大战: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阎锡山自认为,自己的处世之道遵循了儒家中庸之道,他既不打算站在左边,也不打算倾向右边。
不过,按照晋系军阀长期的二号人物,徐永昌的说法,阎锡山与其说是中庸,不如说是瞻前顾后,首鼠两端,还有一种难以抑制的领导欲,总想着“问鼎中原”。
7 徐永昌
在北伐期间,阎锡山和蒋介石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私下达成了多次军事合作,然而,当共同的敌人——北洋政府被消灭之后,各派军阀之间的高低不平便显得格外刺眼了。
1928年,蒋介石虽然获得了所谓的中央大权,挤走了汪精卫,达成党政军一手抓的独裁局面,但他真正能把握的,也不过是江浙附近几个省份。
8 坐着的是蒋介石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不睦,又有张发奎等粤系将领的加入,不甘居于蒋介石之下。冯玉祥原是直系军阀,手握四十万大军,实力强大。阎锡山在北洋军阀,同盟会两厢反复,长期占据山西地盘,更不用说还有奉系张学良在明面上易帜,税款军队却紧紧抓在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拉拢阎锡山削弱冯玉祥,阎锡山与冯玉祥长期在西北,华北争夺地盘,冯玉祥久盼入海口,蒋介石却将平津地区给了阎锡山。
9 冯玉祥
蒋介石要改编军队,削弱地方兵力,阎锡山借力打力,趁火打劫,假称共商反蒋,竟然将冯玉祥骗到山西软禁起来,没想到蒋介石要削弱的地方实力派,也包括阎锡山自己。
被骗了一道的阎老西立刻改成联冯反蒋,最终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军阀达成一致反蒋的协议。
军事行为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实际上,中原大战的开始正是由于政治资源分配不均,掌握中央政权的蒋介石为了巩固地位,要吃掉每一个地方实力派,而地方实力派不但想要自保,还欲取而代之。
10 张学良
最终,由于张学良派兵进入华北支持蒋介石,阎锡山不战而退,冯玉祥四面楚歌,中原大战以阎冯两家被严重削弱告终,阎锡山被迫下野,依靠日本人的庇护前往大连。
如果说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倾向导致了阎锡山“问鼎中原”的幻想破灭,那么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将蒋介石“完璧归赵”则导致了阎锡山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彻底出局。
西安事变:惊惧连连,踌躇反复
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专注维持在晋绥地区的统治,大兴建设,推行教育,虽然明显带有封建买办性质,但好歹有助于人民休养生息。
11 晚年阎锡山生活照
中原大战这一年,阎锡山已近五十岁,兵戎半生,终于回归旧时代封建家庭的他,似乎已经没了和什么人争斗的心气,只剩下瞻前顾后的恐惧。
蒋介石被扣押期间,阎锡山被推为事变的调停人之一,他想保住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又害怕自己离开太原必遭不测,先派徐永昌,又改派傅作义,几次三番不愿介入矛盾核心,却没想到宋子文很快和张学良达成了“放蒋”条件,他连为杨虎城求情的机会都没有。
12 杨虎城
阎锡山一味自保,只要是干扰晋绥地区安危的,他都要避让放宽,最终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几乎全部被中央军拆分吃掉,杨虎城一家被软禁。
终老台湾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从被解放军四面包围的“孤岛”太原飞往南京,又被陈纳德接到上海,最终从虹桥机场出发,前往台湾。
13 陈立夫
当时飞机上还有陈立夫等人,本来机组看人员精简,机舱宽敞,可没想到一检查,竟然已经超载了,原来是阎锡山带了整整两箱黄金,一点也不肯撒手。
事实上,阎锡山不但带了两箱黄金,还有自己的妻子徐竹青,几个儿子都被带往台湾,倒是为他生育五个儿子的妾室许兰森,1948年早逝于太原。
14 徐兰森和孩子们在大连
阎家到了台湾,择居菁山,此处为阳明山所在,地处偏僻,又无水电通讯。可说是全靠这两箱子黄金,保得阎锡山平安终老。
15 阎锡山戎装照
结语
徐永昌曾经将阎锡山的性格总结为“最是好巧,好迟”,渴望避开矛盾,用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是老谋深算,但在政治斗争中,不冒风险是不可能的,某种意义上,阎锡山的父亲是商人,阎锡山自己也始终是个投机商人。
参考文献:
[1]李静之.试论蒋冯阎中原大战[J].近代史研究,1984,(01):219-247.
[2]李蓼源,李豫.阎锡山离晋居台始末[J].档案春秋,2009,(10):43-46.
[3]景占魁.《阎锡山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