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地产&焦点财经
作者 | 王泽红
深圳国资接管万科,正在纵深化。
2月5日,万科迎来一批新中高层,内部任命10位深圳国资背景高管,涵盖战投、财务、法务等职能部门,以及开发经营BG本部多个核心岗位。
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深圳国资出手接管万科,郁亮辞去万科董事会主席,转任执行副总裁;祝九胜辞去总裁职务,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朱旭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
深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杰被选举为万科董事会新任主席;同时,李锋、华翠和李刚三位深圳国资系高管,被聘任为万科执行副总裁,田钧被聘任为董事会新任秘书。
春节假期后开工首日,万科又迅速任命一大批新的中高管理层,分散至万科各业务板块,10人中6人来自深铁系企业,如深铁置业、深铁集团、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
随着此次任命,深圳国资进入万科的高管已达15人,“拯救”万科的节奏可谓紧凑,一个春节假期管理层大换血,迅速形成国资纵深管理的格局,全面接管万科。
万科的管理架构,由此也从“职业经理人主导”变为“国资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新管理架构出炉,国资主导
2月5日深夜,万科发布管理团队人员职责分工,确立了新的权责分工,
辛杰(集团董事会主席),主持集团全面工作。
解冻(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主持监事会、工会工作,监督博商、鹏金所及财顾事业部等工作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理。
郁亮(集团执行副总裁),协助董事会主席开展工作,负责战略和房地产宏观研究。
李锋(集团执行副总裁),负责开发经营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分管开发经营事业集团。
华翠(集团执行副总裁),负责集团办公室事务、党群管理、人力资源、纪检和审计监察、法律事务,分管集团办公室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审计监察部纪委办公室、法务部、万翼科技公司。
李刚(集团执行副总裁),负责集团经营服务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分管物业事业集团、商业事业部、长租公寓事业部、海外事业部、酒店与度假事业部、食品事业部、物流事业部、办公事业部、印力公司。
韩慧华(集团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负责集团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内控管理、税务等相关工作,配合开展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分管财务资金管理部。
刘肖(集团执行副总裁),负责集团战略与研究、投资交易及盘活、业务运营管理、资产规划与管理、科技赋能等工作,分管集团战略投资运营管理部,负责牵头开展非主业退出,资源盘活,大宗资产交易。
张海(开发经营事业集团总经理),负责开发经营事业集团相关工作。
朱保全(物业事业集团总经理),负责物业事业集团相关工作。
孙嘉(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印力公司总裁),负责商业事业部、印力公司相关工作。配合财务负责人开展与金融机构和相关监管机构的沟通。
田钧(集团董事会秘书),负责集团董事会日常运作、投资者关系、信息披露及证券监管机构沟通、ESG管理等,负责牵头处理博商及鹏金所等历史遗留问题,分管集团董事会办公室、财顾事业部。
其中,李锋、华翠、李刚作为代表深圳国资的执行副总裁,分别分管万科的开发经营业务、职能部门和经营业务。其中,李锋、李刚的分工,属于原万科联席总裁张海、朱保全的分工领域。
22位新旧高管搭配,进入“双管理班子”模式
此次分工明晰了新旧高管的具体权责,原高管有的按兵不动,有的进行了调整。
整体来看,地产板块的变化最大,商业和物业板块的高管变化较小,万科中生代高管刘肖、孙嘉、朱保全等没有受到太大波及,成为原万科经理人团队的保留人员。
最受瞩目的郁亮,保留了副总裁职位,但在集团已经滑落到第三位。从分工看,他不再具体分管实际业务,主要是职责是辅助辛杰做好对接工作,同时进行战略研究分析。
万科总部有7个部门,目前有 4 个部门的管理层进行了更换。 从目前的班底搭配看,一些主要职能部门,深圳国资为万科设置了A、B位,如韩慧华负责的财务工作,搭配的是代表深圳国资的财务资金管理部总经理肖静华。
再如张海负责的开发经营事业集团,有两个重要区域的高管被调整,华东区首换成了广州天健集团总经理陈武,北京区首变更为深铁集团副总经理王智余。
有些部门甚至直接被接管,如战投部,深圳国资派出了 “一正二副” 阵容,来自深圳资管的赵正阳担任战投部总经理,来自中小担的鄢伯通、深铁置业的段军分别担任副总经理。
最新划分权责的12位高管,再叠加新任命的10位深圳国资系高管,构成了万科最新的管理体系,共22位高管中,有15位深圳国资系统,7位为原万科人员。
此次分工中,万科特别提及到了博商、鹏金所及财顾事业部等历史遗留问题,万科元老级人物解冻监督,田钧负责牵头处理。就在万科新高管团队分工当天,多次举报万科的烟台万林,再次公开发文反映问题,当中便涉及鹏金所。
深圳国资高管的进驻,被外界视为多方支持万科,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迎来重大转机。有业内人士认为,深圳国资系统高管接管万科,是一种维稳行为,稳住局势、稳定市场情绪,以免万科问题演化成为全国性的连锁事件。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告诉搜狐财经:“触发这一调整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预计预亏额度大,以及高额负债。为了防范风险蔓延,稳定行业预期,稳定资产价格,巩固楼市来之不易的止跌回稳局面。”
在他看来,在市场预期不稳、市场销售企稳仍须加力和夯实的背景下,依靠自身救助、自我救助的难度很大,甚至行业已经失灵,迫切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原董事会主席郁亮仍任职副总裁,部分职务设置‘双管理班子’(如财务、法务部门),既保留原有职业经理人,又引入国资代表,形成制衡与过渡机制,各城市和项目公司管理保留原有模式。既发挥资产雄厚的国企在资产注入、引导金融机构输血上的定海神针,也能否稳定债权人、上下游供应商的预期,确保企业经营能正常推进。” 李宇嘉分析道。
职业经理人时代,画上句号
以深铁为主的国资背景高管进入,也意味着万科由职业经理人主导的时代落幕。
李宇嘉认为,这一转变是国企和国资发挥最后救助者功能的体现,标志着万科从之前的“职业经理人主导”彻底转向“国资和职业经理人双重主导”模式。
万科过去的特殊之处就是,股东仅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不插手具体经营,职业经理人实则是企业真正的掌舵人。
靠着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精细化运作和市场化管理,万科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面旗帜,被业内视为“三好学生”,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两代管理层,证明了房企聘用职业经理人,也能将企业经营好。
这一制度起源于创始人王石1988年股改放弃股份,为后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提出埋下了种子。2000年,万科引入华润入股开启规模化之路,王石持股大大降低,万科由此进入职业经理人管理时代。
2015年上演的“宝万之争”中,深圳地铁集团入股万科,持股超过华润成为万科新任大股东后,继续将经营权交由职业管理人团队,直至如今才收回。
在万科的发展历程中,职业管理人制度多次升级,因这一制度与股东诉求存在分歧,包赢不包输,2008年万科第一次规模和利润双降,ROE回落到社会平均水平,股东开始要求股东回报,为此万科2010年引入经济利润奖激励制度,参照指标便是ROE净资产收益率。
经济利润奖制度实施效果很明显,万科2013年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65%,相比2008年提高50%。但新的矛盾又产生,按照当时的激励机制,股票价格下降也与管理团队无关,2013年万科股票猛跌。
为了找到职业经理人制度与股东诉求之间的平衡,万科在2014年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被称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升级版,原则是共创、共享、共担,在公司层面推进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在项目层面建立跟投机制,带动了碧桂园、金地集团、越秀地产等房企试水效仿。
2017年6月,郁亮接班王石后,继续推行事业合伙人机制。但自2020下半年行业调整至今,万科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流动性困局,职业经理人也“犯难”。在掌舵万科7年后,随着郁亮辞任董事会主席,祝九胜“裸辞”,国资全面接管,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时代彻底画上句号。
由深圳国资主导下的第三代管理团队,能否带领万科穿越周期,成为业界的一大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