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概所有人从小就听过,如果不是这次战斗的胜利,红军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石达开第二”了。

一般的影视剧和书籍中,都把此次战斗的胜利归功于红一军团第2师红4团。这个团的团长是黄开湘,政委是杨成武,他们率领部队,2天行军160里,成功抢占先机,随后又派出22名突击队员经过2个小时激烈的战斗,消灭了守军,夺下了泸定桥。

但是,这样的叙述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泸定桥既然如此重要,对岸的敌人为什么不炸桥?

一些文章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说不通,比如有人说因为泸定桥造价昂贵,制造复杂,所以守军不敢炸。从军事常识的角度来看,这是说不通的:泸定桥造价再贵,能比得过几万红军?蒋介石为了挡住日军,连花园口都敢炸,却不肯为了几万红军炸一座小小的铁索桥?



事实上,泸定桥守军确实炸过桥,而且导火索都已经点燃,却被此人扑灭了,所以最后炸桥才没有成功!这背后其实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在我们提起飞夺泸定桥,想起的都是红四团、杨成武,却忽略了另外一支部队——红1师3团。

当时为了抢夺泸定桥,红军派出两支部队同时出发,西岸的是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2师四团;东岸的则是黄永胜团长率领的红1师3团。红1师3团的任务是协助红2师4团夺取泸定桥。

红3团同样是昼夜兼程,经过2天2夜的急行军,以及中间若干次的战斗到达了泸定桥。在红4团22名勇士争夺泸定桥之前,红3团就已经占领了东岸的泸定城。

据曾任红1师师长的李聚奎上将回忆,在这2天的行军中,黄永胜率领红3团不停打战赶路,口号是“要桥不要命”。他们在距离泸定桥2公里的地方歼灭了敌人的一个营,获得了敌人的特别口令——雅安,并拿着这个特别口令趁着天黑进入了泸定城,占领了泸定桥东岸的桥头堡。

这个时候,守桥的敌军知道后方失守,已经点燃了炸桥的导火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时任红3团总支书记的萧锋冲了上去,他用手掐火焰却掐不断,用力拖拽却拽不断……



眼看导火索一寸寸地在燃烧,萧锋看到了敌人埋设炸药包时丢下的一把铁锹,立刻跑上去拿起铁锹对着导火索一顿乱砸,最后,导火索被砸灭,泸定桥保住了。

萧锋冒着桥毁人亡的危险,胜利完成了任务,立下了不世奇功。而奉命炸桥的敌28团2营长徐拥泉点燃导火索后,就躲到了一个掩体后面,捂着耳朵等待爆炸,最后他没有听到爆炸声,成了我军的俘虏。

正是因为炸桥不成,守军才改成了烧桥。对岸的红4团勇士奋勇向前,在红3团的掩护下,最终在桥东完成了会合。

开国中将张国华将军后来说:“如果没有红3团突进到东岸桥边,切断导火索,扑灭大火,4团勇士也不可能爬过铁索桥。”



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立下大功的萧锋,生平共参加过1365次战役战斗,先后6次身负重伤。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历任115师骑兵团政委、晋察冀军区一分区3团政委、渤海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7师副师长、华野11师师长、三野28军副军长、代军长等职务。

以他的资历和贡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1955年获得中将、少将军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然而,在1949年10月下旬的金门战役中,28军却因为种种原因遭遇失利,萧锋也受到此战牵连,在1955年仅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到1961年才晋升为少将。

萧锋晚年退休后,将自己写了64年的日记整理出版,其中的《长征日记》中,就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