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调阅死刑名单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杜。在李杜名字的后面写着他的罪名:前国军陆军上将、反社会道门首领,密谋叛乱……
邓小平看后不禁眉头紧皱,随即拿起电话叫来了时任西南局情报处处长的于炳然,通知他把“李杜案”的卷宗送到自己这里来,他要亲自审定。
没过多久,卷宗就送来了,邓小平仔细翻阅,不肯放过一处细节。他最终确定,这个李杜就是他从前认识的那个李杜。
接着,邓小平又给于炳然打去电话,要他马上放人,并且以诚恳道歉的态度,代表他亲自登门赔礼。要对李杜先生妥善安抚安置,说明之前的案子完全是冤枉,我们会妥善安置他的生活和工作,请他放心。
在邓小平的干预下,李杜不仅逃过了一死,还在后来担任了四川政协委员、重庆政协常委,直到1956年,76岁的李杜因为心脏衰竭,在重庆病逝。
李杜是什么人?邓小平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视?这一切,都要从李杜传奇的一生说起。
李杜,字植初,光绪6年生人,老家在东北辽宁。他的家庭本来富足,但在他10岁的时候,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他家被一伙溃兵抢劫,从此家道中落。
长大的李杜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进入张作霖的奉军服役,从连长一路升迁,到1929年时,他已经是国军的陆军中将(当时东北军已易帜),奉军中具有代表性的高级将领。
此后的李杜,干了几件名垂青史的大事:
第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入关内,吉林生军署参谋长熙洽,罔顾民族大义,国恨家仇,宣布脱离南京政府,投靠日本侵略者,成立了吉林长官伪公署。吉林大片国土一朝沦丧。
面对严峻险恶的形势,时任依兰镇守使的李杜向所辖地区发出通电,要求大家团结一致,抵抗傀儡政权,抗击日寇。他还下令封锁了辖区了各银行、税务部门的款项,拒绝向伪政府缴纳税款。
很快,日寇就驱使伪政府攻打李杜,李杜联合冯占海、丁超、马占山等人成立吉林自卫军总司令员,自任总司令,与进犯之敌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李杜即使亲临前线,依旧无法挽回败局。
日军在解决了马占山等部后,集中火力围剿李杜,李杜所部难以抵挡,最后退往苏联。之后,李杜又从苏联辗转欧洲抵达上海。
李杜在东北奋力抗争的故事,感染和鼓舞了无数爱国人民,1933年6月,他回到上海时,上海市长吴铁城和上万市民对他夹道欢迎,场面非常热烈。
随后,李杜就上庐山找到了蒋介石,向他汇报了东北抗战的详细情况,并请他拨款拨物援助,但蒋介石却认为,“此非对日作战之时”,“应取慎重态度,免为日方借口”,拒绝援助东北义勇军。
眼看蒋介石无心无力抗日,李杜于是联合宋庆龄、何香凝等人,成立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在民间为东北义勇军筹款,但很快,这个组织也被蒋介石查封。
在筹款的过程中,李杜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他预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将成为今后的抗日中坚,于是秘密加入共产党。
此后,李杜计划重返东北,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作战。当时经过周恩来推荐,他被任命为东北抗联总司令。但是,由于日本人的阻挠,李杜的计划未能成功。此后,他前往重庆,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同东北抗联联络,并为该军筹款。一直到他在重庆的司令部再次被取缔。
李杜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沟通东北军和共产党。李杜既是东北军的元老,又是秘密共产党员,因此,他的身份可以做到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1935年下半年,张学良奉命率部到陕北围剿红军,几次作战皆失利,于是希望和红军建立联系。当时张学良苦无联络渠道,于是委托李杜寻找共产党代表,李杜通过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介绍了刘鼎到张学良那里工作,担任中共驻东北军代表。
熟悉西安事变的人都知道,刘鼎在此次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毛主席曾多次指出: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事实上,第一个为红军和东北军、共产党和张学良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的,其实是李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