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如果没有发生当年那件事,1955年授衔时,他很可能被授予大校、少将甚至中将军衔。



1935年寒冬,乌江的浪涛裹挟着冰碴,拍打着两岸陡峭的崖壁。杨上堃攥紧望远镜,镜片里映出对岸密密麻麻的碉堡工事——黔军王家烈部与中央军薛岳部已形成合围之势,三万红军命悬一线。

"给老子拿竹筏来!"这位年轻的江西汉子猛地扯开军装领口,露出结着血痂的脖颈。三个连夜扎成的竹筏载着17名敢死队员,在机枪掩护下悄然入水。江水刺骨的寒意让战士"云贵川"打了个哆嗦,却见杨上堃掏出珍藏的烧酒葫芦:"喝了!让阎王爷也怕咱们三分!"



竹筏刚过江心,碉堡里的探照灯突然撕裂夜幕。"打!"杨上堃的驳壳枪率先开火,子弹在江面激起串串水花。云贵川突然跃入江水,举着绑满手榴弹的竹竿冲向滩头:"狗日的,吃爷爷的炮仗!"轰然巨响中,杨上堃踩着战友炸出的缺口攀上悬崖,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此役过后,穿着新发的列宁呢军装的杨上堃,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谁都没想到,这位飞夺泸定桥冲过铁索的猛将,五年后会栽在"编制"二字上。

1940年晋西北的土窑洞里,新任支队参谋长的杨上堃摔碎了搪瓷茶缸。像针尖扎在他心口——那个位置本该属于他!独立团?说得好听,其实就是没编制的"游击队"!深夜造访的侦察科长袁彪掀开草帘:"杨哥,咱带队伍出去单干,打几个漂亮仗..."



七天七夜的"出走"让杨上堃清醒了。当他返回驻地时,等待他的不是军法处的枪口,而是抗大的一纸调令。当时朱老总和彭老总都主张枪毙他,但毛主席认为杨上堃是长征时的英雄,这次是被半推半就地误入歧途,最重要的是,杨上堃回来后认错态度良好!



组织上考虑到杨上堃对革命有过贡献,又能知错即改,所以‬从‬宽处理,从此,太行山的烽火里少了个叱咤风云的战将,抗日战争结束后,杨上堃经改造后重返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要职,新中国成立后至江西省军区参谋长!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八路军组织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等公开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