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的余温还在指尖流转,初八的闹钟却已无情响起。这份抗拒感像极了被强行从暖被窝拽进冷风里的猫,浑身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不想动」。
但现实终究还是要面对,想起最近火爆的deepseek,忍不住也问问它:初八不想上班怎么办?
当我以为它会随便敷衍我几句的时候,结果它比长辈还耐心的说教四大段话1000多字,鼓舞和建议我好好上班。
作为同样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打工人,特意把deepseek的几个建议分享给大家:
一、物理层面:给身体搭个缓冲台阶
1. 用「断舍离」整理焦虑
- 提前1天整理工位照片/待办清单,把「要交的年终总结」「待回复的邮件」等具象化任务写在便利贴上。焦虑像一团乱麻,拆解成具体动作后会意外发现:「原来要做的只有三件事」。
- 收拾通勤包时塞一包爱吃的零食、挂件或香薰卡,用熟悉的气味和物件搭建「安全结界」。
2. 生物钟急救术
- 当晚用「播客+拉伸」替代刷手机:选一档轻松闲聊类播客(推荐《谐星聊天会》),边听边做10分钟拉伸。声音的陪伴感能稀释独处焦虑,身体舒展后入睡更快。
- 如果失眠,直接放弃挣扎。用「反正明天可以喝三杯咖啡」自我安慰,往往比强迫入睡更有效。
二、心理建设:把「不想上班」转化为可控动作
1. 设置「最小启动单元」
- 上班第一天只做三件事:和同事交换特产、整理电脑桌面、列出本周待办清单。用低难度动作完成工作状态的「冷启动」,像老式拖拉机一样先突突冒烟再缓缓前进。
2. 创造仪式感锚点
- 通勤时刻意换条路线,买杯比平时贵5元的咖啡,让大脑把「新路径+奖励感」与「开工」建立联结。
- 在办公桌摆一株水培植物,每天浇水时默念:「至少我养活了它」。
3. 启动「人间观察者」模式
- 用新鲜视角打量办公室:财务大姐的新发型、程序员键盘上的猫毛、会议室总擦不掉的马克笔印...职场荒诞喜剧往往藏在细节里,把自己当纪录片导演能稀释疲惫感。
三、长期策略:给工作装上「防沉迷系统」
1. 切割「职业身份」与「自我价值」
- 建立下班后的第二身份:周末烘焙师、豆瓣影评人、小区流浪猫投喂员...当工作只是人生拼图的一块时,它的压迫感会自然减弱。
2. 设置「职场防PUA屏障」
- 把领导画的大饼自动翻译成:「现在没钱发奖金」「这个月还要加班」。学会用「收到,我先评估优先级」替代「好的,马上做」,在职场保留30%的「演技」,能大幅降低精神内耗。
3. 定制「能量补给日历」
- 在日历上标记「小盼头」:周三喝奶茶、周五穿便服日、15号发工资后立刻转存旅游基金...用可预期的快乐对冲工作倦怠。
四、终极心法:允许自己「带薪养生」
工位抽屉里常备红枣枸杞茶包,开会时练习腹式呼吸,把Excel当禅绕画来配色。
既然注定要打工,不如修炼「在螺丝钉岗位上做扫地僧」的境界——你可以拿走我的假期,但夺不走我摸鱼时的精神高潮。
记得,我们抗拒的从来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被异化为工具人的失控感。保留10%的「职场叛逆」,在茶水间翻个白眼,给文件命名「再改是狗_v12」,用微小反抗守护灵魂完整性。
毕竟,春天快来了,打工只是我们赚取看花的盘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