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情谊敌不过利益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九

文/宋玉山

张耳和陈馀,都是汉初名人,属于贤能之士。他俩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好朋友。他们在贫困时相互照顾、相依为命,在战争中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在显贵之后,却争名夺利、反目成仇,最后,竟然搞成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这都是“利益”二字闹的。看来,再贤能的人,再深厚的友谊,也敌不过利益。司马迁专门写了《张耳陈馀列传》,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张耳陈馀列传》记载,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大梁人。他们情投意合,相互倾慕,结成生死之交。张耳当过信陵君的门客,效法信陵君为人,因而很有贤名。他娶了一个富豪的女儿,当过魏国的县令,口碑很好。陈馀爱好儒家学说,满腹经纶,喜欢结交贤士,也有一位富豪的女儿慕名嫁给了他。

秦灭魏之后,张耳、陈馀不愿归顺。秦朝知道二人是魏国名士,担心他们作乱,悬赏追捕。他俩只得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逃难期间,风餐露宿,十分艰辛。他俩互相依靠,互相照顾,有饭让着吃,有衣让着穿,患难之中,显得友情无比珍贵。

陈胜起义,攻占了陈县,张耳、陈馀便去投靠。陈胜早就听说二人贤能,十分高兴,把他们留在身边,参与军机。陈县的豪杰父老劝陈胜为王,陈胜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他俩意见一致,都劝陈胜不要当王,而要拥立六国的后代,以便给秦朝增加敌对势力。陈胜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仍然称王了。他们很是失望,又向陈胜建议,说黄河以北人杰地灵,又有黄河天险,应该派兵去占领。陈胜同意了,任命自己的老朋友武臣为主将,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兵马,向北夺取原赵国的土地。

张耳、陈馀辅佐武臣,率军渡过黄河,进入河北地区。他们一边进军,一边派人广泛宣扬,谴责秦朝暴行,诉说民众苦难,号召人们奋起反秦。赵国曾经被秦国坑杀四十多万降兵,积怨甚重,此时见起义军到来,纷纷响应,家家义愤填膺,人人斗志旺盛,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抱怨,县里杀了秦朝的县令县丞,郡里杀了郡守郡尉,并且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万人。起义大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接连攻占十余座城池,另有三十余座城池不战自降,赵国很快就被平定了。张耳、陈馀为恢复赵国立下大功,两人的友谊也在战火中得到升华。

平定了赵国,张耳、陈馀觉得功大,埋怨陈胜只让他们做校尉,不晋升他们为将军,又抱怨陈胜不听他们的意见,不拥立六国后代,于是力劝武臣称王,说:“将军只用三千兵马,就夺取了几十座城池,独自占据河北广大区域,多大的功劳啊!如果不称王,不足以显示功劳,也不利于统治赵国。”武臣当然也愿意称王,便顾不上老朋友陈胜,自立为赵王,任命张耳为丞相,陈馀做大将军。张耳职务位次高于陈馀,陈馀心中便有些酸溜溜的。

陈胜听说武臣自立为王,大发雷霆,想发兵攻打赵国。有大臣劝阻说:“秦朝还没有灭掉,现在打赵国,等于又树了一个强敌。不如趁机向武臣祝贺,同时命他向西进军,等灭了秦朝,再算账不迟。”陈胜强忍怒火,按他的建议做了。张耳、陈馀对武臣说:“陈王向您祝贺,不会出于真心。如果西进灭了秦朝,陈王一定会加兵于赵。我们不如向北夺取燕地,向南平定常山,扩大自己的地盘。我们势力强大了,就谁都不怕了。”武臣听从了,派韩广向北夺取燕国,派李良向南攻取常山。

武臣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但没有料到,韩广率军攻占燕国之后,也效法武臣,自立为王了。李良平定了常山,十分自傲。武臣的姐姐无意中冒犯了他,恰巧此时秦朝派人来策反,李良一气之下,杀了武臣姐姐,投靠了秦朝,并率军袭击邯郸。武臣毫无防备,被李良杀死。张耳、陈馀仓皇逃出,调集部队把李良打败。李良逃奔秦国去了。

武臣一死,赵国无主。有人劝张耳、陈馀说:“你们都是外乡人,想让赵人归服很困难,只有拥立六国时赵王的后代,才可以成就大业。”于是,张耳、陈馀寻访到原赵王的后人赵歇,扶立他做了赵王,他们仍然当丞相和大将军。

此时,秦朝大将章邯率领主力部队,一举攻占陈县,灭了陈胜,接着又打败楚军,杀死项梁。章邯大军乘得胜之势,进逼赵国。赵军抵挡不住,张耳和赵王歇逃入巨鹿城,被秦军团团包围。陈馀则收拢了残余部队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城以北。秦军兵多粮足,急攻巨鹿,而城内兵弱粮少,情况危急。张耳急忙派人召陈馀前来救援,陈馀考虑自己兵力不足,敌不过秦军,不敢前往。

张耳十分不满,两人产生了间隙。这样相持了几个月,张耳多次派人求援,却始终不见援军到来。张耳恼怒,派陈泽等人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与你结为生死之交,如今我和赵王危在旦夕,你却见死不救,同生共死的情谊在哪儿呢?假如你能信守当年‘不愿同生,但愿同死’的誓言,为什么不与秦军决一死战?况且不是没有取胜的希望啊。”

陈馀受到责备,也生气了,说:“与秦军决战,无异于向老虎嘴里送肉,明知无益,为什么非要同归于尽呢?”陈泽劝道:“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只好用同归于尽来表明诚信,顾不上其他了。”陈馀就给了陈泽五千人马,试着去攻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陈泽等人也战死了。不仅陈馀不敢与章邯交战,援赵而来的各路诸侯,也都畏惧秦军,裹步不前。

在这万分危急时刻,项羽率领楚军渡河而来,破釜沉舟,大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项羽从此威名大震,诸侯惧服。张耳出城,见了陈馀,怒目而视,仍然指责他见死不救,并追问陈泽等人的下落。陈馀也有些恼怒,说:“陈泽怪我不能与您同死,我让他率军与秦军决战,结果全都死了,你满意了吧?”张耳不信,认为陈馀把他们杀了。陈馀大怒,说:“没想到您对我的怨恨如此之深,哪里还有一点情谊?这样不信任,我这将军不能当了。”陈馀说着,把将军印信甩给张耳。张耳没有客气,接过印信,收编了陈馀队伍。陈馀含恨离开张耳,带领他部下亲信几百人,到黄河边的湖泽中打鱼捕猎去了。从此,张耳、陈馀二人决裂。

赵王歇感激项羽相救,派张耳等几名将领跟随项羽西征。项羽占据关中,大封天下,把张耳封为常山王,赵国去的那几个将领也都被封王了,赵王歇则改为代王。有人提醒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对平定赵国有大功。”项羽因陈馀没有随他入关,不想封他,经众人劝说,才勉强分给他三个县。

陈馀大怒,说:“我与张耳功劳相等,他为何能称王?如此分封,实在不公。”当齐国反楚的时候,陈馀借了齐国军队,又发动所属三个县的兵力,去攻打张耳。陈馀打仗有两下子,张耳战败,投奔刘邦。他本来与刘邦是老朋友,从此成为刘邦的亲信。陈馀打跑了张耳,把赵王歇接回来,重新当了赵王。赵王歇封陈馀为代王。

刘邦知道陈馀有才能,在东征攻击项羽的时候,派人劝陈馀归服。陈馀说:“只要杀了张耳,我就归服。”张耳是刘邦心腹,怎肯杀害?刘邦就杀了一个与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他的头颅送给陈馀,陈馀果然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但不久,陈馀发现张耳没死,愤恨不已,立刻背叛了刘邦。

都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张耳和陈馀,并没有深仇大恨,为什么非要誓不两立呢?可见在自身利益面前,朋友情谊十分脆弱,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说明,张耳和陈馀,徒有贤士之名,并无贤能之实。

刘邦见陈馀不肯归服,就派张耳、韩信去攻打赵国,陈馀领兵迎敌。两军对阵,朋友相遇,完全没有了昔日情谊,只是红着眼睛相互对骂,然后上阵厮杀,拼个你死我活。陈馀虽然也能打仗,但不是“战神”韩信的对手,结果赵军大败,陈馀被杀。平定赵国以后,张耳被封为赵王,后来病逝。

张耳、陈馀的事情表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张耳、陈馀属于名人贤士,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