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项羽跟随叔叔项梁起兵时,刘邦已经是拥兵近万的老江湖了。
后来因为项梁捧起了楚怀王,刘邦才加入了项梁的这支队伍,当然,刘邦是带资入股又有资历,所以早期刘邦在义军中的座次,是项羽不能比的。
项梁后来被秦军挂了之后,项梁差点就成了权力游戏中的弃子,而刘邦当年其实也被当成了弃子,他被安排去西征了,而义军的主力却是去救援赵国的义军了。
当时谁也没想到的是,刘邦真的能西征成功,而项羽不光夺回了项梁当年的势力,还更进一步,成了义军中的大哥大。
在鸿门宴开摆之前,整个华夏算是只有两股势力,一是刘邦的西路军,二是项羽领衔的诸侯组团军,当时刘邦的整体实力,不如义军的盟主项羽,因此刘邦只能低头。
项羽成了唯一的大哥大以后,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真正地统一华夏,而是玩起了分封制,也就是他这个大哥大的下面,还有一帮大哥,而这些大哥的小弟们,并不归项羽管辖。
项羽本以为自己分下果果,然后把最好的留给自己人,然后他就后顾无忧了,但是各路大哥却不这样想,都想都拿点,项羽自然不肯,于是就开始以武服人。
刘邦一看项羽这边开始“内乱”,就开始杀出自己的地盘,要和项羽掰掰腕子,结果项羽实在是太猛了,谁不服他都能亲自打服谁。
刘邦当时也被打的很难受,差点就要跪了,但是刘邦手下有能人,这些人就给刘邦支招,一边继续和其他各路大哥结盟,继续和项羽硬刚,另一边又开始通过策反、反间等手段,从内部瓦解项羽集团。
在双管齐下之下,项羽虽然依然见谁打谁,还都能打赢,但是他的疲于奔命,导致了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本来和项羽能正面掰手腕的人,只有刘邦,其他的都算是杂鱼,项羽根本不怎么在乎。
但是随着项羽天天忙的连轴转,一个叫韩信的人崛起了,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韩信他不是刘邦的麾下吗,怎么还单独把他拿出来说了。
没错,韩信确实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刘邦为了笼络韩信等人,也给了韩信等人很高的自主权,因此韩信当年和刘邦的关系,其实就像早年的刘邦和项羽。
我韩信可以认你刘邦当大哥,但是我手下的小弟却只听命于我,而且我也有自己的地盘,我也能自给自足,所以当你这个大哥大拥有绝对实力时,我只能当小弟,但是随着你刘邦和项羽的消耗,你已经没法绝对压制我韩信了,而且在你俩拼命的时候,我韩信可也没闲着,我一直在猥琐发育。
等到刘邦和项羽拼到“势均力敌”时,韩信这个曾经的小弟,已经慢慢拥有了大哥大的实力,以当时韩信的实力,他无论站在谁的一边,另一边基本就注定要失败。
面对这种情况,项羽这么刚的人,都放下身段去拉拢韩信了,但是韩信因为一些气节上的东西,没有同意项羽的拉拢,他甚至也不打算坐山观虎斗,然后来个渔翁得利,而是直接下场帮刘邦了。
韩信这一下场,本来能走成三足鼎立的棋,变成二打一了,项羽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刘邦当年对项羽的胜利,并不是简单的以弱胜强,里面的小细节其实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