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我们对长安有着非常独特的情感。
除了这个名字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外,主要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王朝全部定都在这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自从唐朝之后,再也没人愿意定都长安了?
长安的诞生
如果让你凭空想象古代城池的繁华,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古代长安城的繁华之象。
如果有机会穿越时空,选择一个投生的古代城市,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选择长安吧。
毕竟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不考虑朝代的情况下,投生在长安城至少可以保证衣食无忧。
运气好,甚至可以投身在一个公卿士大夫家族,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既然如此,那长安城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能让这么多朝代选择定都长安。
可能很多人认为,长安是汉朝第一个选择的。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刘邦并建造了长安城,并选择定都这里,命名其为长安。
但最早出现在长安这片地区的统治者,却是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只不过那时候,这里叫做咸阳。
秦始皇依靠着咸阳易守难攻的地势,借着关中肥沃的土地,率领着秦军荡平了六国军队。
只可惜,因为秦朝暴政,导致天下百姓揭竿造反,最后亡于二世。
秦朝灭亡后,天下再次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在这些诸侯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就是刘邦和项羽。
项羽的特点是勇猛,经常率领着楚军横行天下,颇有当年秦始皇的样子。
但刘邦不一样,不但年纪大,手下也没有什么猛将,只能靠着不断联盟,采取迂回战术,慢慢成长起来。
很明显,当时的百姓都不想见到第二个秦始皇。
于是很多人站到刘邦这一边,帮助汉军击败楚军,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
建朝之初,刘邦也没选择长安这片地区。
因为当时的关中已经被战火毁得差不多了,百姓逃的逃,跑的跑,就连辉煌壮观的咸阳城也被项羽一把火烧了。
再加上跟着刘邦的臣子都是沛城人,他们更愿意定都离家不远的洛阳。
而且,那时候的人们都比较迷信,他们认为秦始皇都已经那么厉害了,定都在关中也没能坚持多少年。
经过各种因素,刘邦便决定效仿东周,定都洛阳。
这时候,有一个小兵站了出来,他不但大骂了刘邦一顿,还让其赶紧入关,定都关中。
这个人究竟是谁,竟然敢骂刘邦,并且还说动了刘邦搬家?
优点:紧急救援
这个人叫做娄敬,是齐地的一个儒学家,也算是一个文化人。
但在刘邦统一天下后,他也就成为汉军中的一名小兵,接到命令去西边驻守边疆,正好路过洛阳。
他听到刘邦想定都洛阳,立马找到同乡,想尽一切办法闯进了刘邦的宫殿,要进行死谏。
当时刘邦刚打开天下,心情不错,也就破例接见了他。
接下来,娄敬将长安和洛阳的优缺点掰开了,揉碎了,向刘邦一一阐述清楚。
在先秦时期,当时讲究分封制,天子虽然统领天下诸侯,但拥有的土地只有脚下方圆数百里。
而其他土地全都是诸侯的,百姓也属于诸侯。
那时候,定都洛阳是一个明智之举。
因为诸侯拥戴天子,天子坐守中原腹地,一旦遭遇战乱,各地诸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援助天子。
但是现在,天下属于天子的,刘邦需要把分封下去的土地收回来,天子和诸侯一下子站在了对立面。
如果这时候仍然定都无险可守的洛阳,那就像豪绅之家不修建坚固的院墙,反而大开院门,邀请强盗进来随意强夺。
所以,为了长治久安,刘邦必须要把京都建在有险可守的关中,最好是咸阳。
不过当时的咸阳已经被项羽烧了,如果拆了重建,工程量是翻倍的。
于是,刘邦下令,调集百万劳工,在咸阳城东南方位,重新建立了一座新的城池,并取名为长安。
同时,为了尽快建造长安城,他又将六国的豪门贵族全部迁到关中,让其协助建造,促进关中之地的繁华。
而且在那时候,因为气候条件的影响,关中雨水充沛,有百万沃土,完全可以养活这些豪门贵族。
从此之后,长安城就成为汉朝的京城,一直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王莽篡夺皇位。
而刘秀因为起兵河北铜马,他心想自己大部分势力都在中原腹地,破例将东汉定在了洛阳。
但他的后人,也向世人展示了定都洛阳的缺点——经不起天下动乱。
东汉末年,汉献帝根本守不住洛阳,直接四处逃亡,最后成为曹操的傀儡皇帝。
从此之后,天下进入乱世,而中原大地再现和平之景则是一百年后……
缺点:脆弱不堪
直到唐朝的出现,天下才再次迎来长治久安。
借鉴此前刘秀的错误,李家父子再次将京都定在长安,并且开启了贞观之治。
因为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四面环山,想要打进来可不容易。
尤其是东边有天险函谷关,即便函谷关破了,还有天险潼关,寻常人根本打不进来。
确实,寻常人根本打不进来。
但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一个不寻常的人。
李隆基靠着长安城,很快将大唐打造成万邦来朝的盛世天朝,名震寰宇。
但在他不知道的角落,有一个叫安禄山的节度使,他囤积了一大批精兵猛将。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三省交界处的幽州,在这里,安禄山吞并数十万,正蠢蠢欲动,打算取唐而代之。
当李隆基在长安城肆意享乐时,安禄山早已南下,攻城掠地,不到半个月就打到了中原腹地。
等到李隆基察觉危险的时候,安禄山早就攻破函谷关,兵临潼关城下,并且随时会攻破长安城。
这时候,李隆基只能向西逃窜,最后躲进成都不敢露头。
而叛军轻松攻破潼关,并进入长安,屠戮数日。
从此之后,长安城再无“神秘感”。
安史之乱时,叛军反反复复攻入长安城,甚至在唐朝晚期,身为一介书生的黄巢都能率领起义军攻进来。
也正是这段时期,在连续不断地交战中,叛军发现了无数种打入长安的途径。
最重要的是气候变化,随着降雨量减少,关中平原也日渐贫瘠,也养不起百万民众。
到了宋元明三朝时期,受小冰河期影响,别说关中了,就连中原腹地都遭遇了大旱。
所以,自唐朝之后再无人定都长安。
而在明朝之后,因为山海关的修建,朱棣将京都搬到北京后,更没人想长安了。
毕竟北京可以北眺草原,南望中原,比长安地理位置优越太多了。
虽然长安不再是京都,但它所遗留下的文化底蕴,依旧值得我们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