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一场美食的创新浪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编者按:
青蛇之年,万物生发。
复苏之际的餐饮更需要创意美食的加持。
如今的餐饮市场,那些看起来雷同或相似的菜品,都有点味同嚼蜡的感受。而创意的菜品在天生好奇和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面前,总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受,激发人对美食的无限热爱和想象。
在餐饮市场高度饱和的今天,对大厨来说,技术可以提升,经验可以积累,但没有跨过创新这道坎,是称不上“食尚”大厨的。
纽约Eleven Madison Park通过分子料理重构经典菜式,Noma实验室以发酵技术开发北欧新食材,都证明了创意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创意料理餐厅的客单价较传统餐厅高出42%,复购率提升27%。
创意不等于颠覆传统,而是对文化传承的活化表达。日本怀石料理大师山本征治在《龍吟》餐厅用液氮处理草莓大福,既保留和果子的文化内核,又赋予现代美学表达。这种创新本质是文化DNA的解码与重组,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获得生命力。
而美食创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厨们构建跨学科的知识重构的T型知识结构,突破源于跨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正是如此,如今有些大厨太想速成了,不愿意等待和思考,不愿意花多一点时间去创意一个作品,这也是如今我们看到秉持拿来主义的太多雷同融合菜大有席卷全国的缘由了。
美食创新确实是推动餐饮行业持续进化的核心动力,它不仅是味觉的突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产力革命。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经》到米其林餐厅的分子料理,美食创新始终在解构与重建中推动文明进程。当下餐饮业的竞争,实质是食物科技、文化洞察和商业模式的复合创新竞赛。那些能同时驾驭风味方程、消费心理的创新者,正在重新定义"吃"的终极意义。
本期内容,力图通过两度蝉联黑珍珠餐厅丹青宴的创意美食来引发大家对美食创新的思考。
以创意美食,绘舌尖绮梦
蛇年之初,丹青宴的一场冬日午宴让我惊喜不已。
如今一个大厨要把菜做得和别人差不多倒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把菜做得有自己的特色并和别人不太一样,倒是有几分难度的。
这也是创意的美食之所以受人喜欢,因为它更多的就像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挑战了既定的思维模式。开启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想象之门。
丹青宴年轻有为的温灿明大厨,以食为墨,绘就一场从山川湖海至市井巷陌的味觉丹青。他用创意致敬美食,镌刻下了专属丹青宴的美味记忆。
第一幕
壹味——凝于盘中的创意冷韵
凉菜往往有先声夺人的阵势,而温大厨的冷菜真的很是考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被称为壹味的冷菜,是初绽的清新诗篇。
醋汁奶油芹菜,如同晨曦微露时林间的第一缕清新,醋的酸涩与奶油的丝滑交织,恰似青涩初恋中的甜蜜与微酸,唤醒了沉睡的味蕾。奶油芹菜的清脆与醋汁的俏皮碰撞,一口咬下,汁水在齿间迸溅!真是:“奶芹脆甘欺雪菌,口感珍嫩压春蔬”。
紫苏酱捞海螺片,则是海洋与陆地的浪漫邂逅。炸酥的芋丝在紫苏的加持下,芬芳轻抚过海螺的柔滑,如同海风轻拂过沙滩,留下一串串梦幻的足迹。
巧拌素三丝,干丝、蛰皮丝、沙葱丝,吃起来是清爽的口感,回味悠长,色彩斑斓间藏着自然的奥秘,每一口都是对简约而不简单的最高致敬。
酸萝卜拌毛肚丝,口感脆柔相伴,味道酸辣交织,犹如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舌尖的激情,让寒冷无处遁形。
简约而不简单的凉菜,真的还是眼睛一亮的感受。每一道创新菜的诞生,都是对味觉边界的一次勇敢跨越,既要对食材本质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又要具备敏锐的直觉与细腻的感受力。它要求厨师如同艺术家对待画布,既要大胆挥洒创意的色彩,又要精心布局,确保每一笔都能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一幅动人的味觉丹青。
第二幕
滋味——荆楚大地的创新之味
剔骨鲫鱼花胶羹,是传统的鲫鱼剔骨制作而成的,大片的无骨鲫鱼,是对大厨高超刀工技艺的礼赞。在鲫鱼汤的滋润下,绵柔的花胶和无骨的鲫鱼融于醇厚鱼汤,宛如舌尖诉说着鲜美的深情。而鱼鲜之美,在唇舌间徘徊,久久不散。
很多人喜欢吃鱼而怕鱼刺,而剔骨鲫鱼创新的解决了想吃又怕吃的问题。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能读懂人性的产物。
丹青宴的温大厨不满足于传统的烹饪方法和菜品模式,敢于挑战常规,尝试新的技法呈现方式,这种突破传统的精神,使他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菜品,给人带来温馨而美好的美食体验。
第三幕
鲜味——海洋热烈的生命礼赞
姜辣砂锅焗东星斑,这是一道对嗅觉礼赞的美食。
姜的热烈和丘北椒的香辣与东星斑的鲜美相互激荡,如同火山与海洋的碰撞,激荡出无与伦比的味觉火花。东星斑迷人的色泽和鲜美的味道,此刻在色香味的调和下,演绎了一场嗅觉和味觉的交响曲。
韭菜花酱焗水晶蟹,韭菜花酱的咸香和略带辛辣的味道,真是能满足人们对辣的渴望,对鲜的向往。大厨们对水晶蟹的加工是精细有加,不管是蟹鳌还是蟹腿,拿起来,毫无去壳的艰难,轻易间就能享受蟹肉的清甜与韭菜花的独特酱香共舞,鲜与香在齿间回荡,令人欲罢不能。
这一幕让我们看到了奇思的魅力,不同食材的组合,演绎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味道,加上一双灵巧而富有创造力的手,将看似不搭界的食材和调料巧妙融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味组合。
第四幕
家味——让人温暖的记忆回响。
清炖手抓大别山羊排,肉质酥软,汤汁醇厚,每一口都是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清炖手抓大别山羊排,原汁原味,手抓间满是豪爽!韭菜花酱和辣椒粉的加持,让羊肉的美味尽情的释放,给人大快朵颐之感。
随州萝卜捂烧牛三鲜,萝卜的绵柔清甜与牛三鲜的弹滑鲜香相互渗透。浓稠的汤汁,泡一碗米饭,米的香甜尽出,牛三鲜的鲜美尽显。真的是家常滋味,温暖人心,三餐四季,爱在其中。
黑白胡椒焗花螺,胡椒的热烈与花螺的Q弹,交织出家的味道,简单却直击心灵。吃花螺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用嘴吮吸,再用牙签挑起螺肉,让胡椒的咸辣和螺肉的鲜香融合出只属于海的记忆家的味道。
小葱煎山水豆腐,平凡中见真章。豆腐酿肉后,豆腐的嫩滑中带着鲜美,与小葱的清香,是对平凡生活的最真挚颂歌。
而不平凡炒土豆丝,则是通过家味,把创新进行到底的信念了。土豆丝下锅,调料汁倒入,十秒的猛火快炒,口感脆嫩,味道酸鲜,咀嚼中带着脆响。每一根土豆丝都带着大厨们的奇思妙“享”。尤为精妙的是不平凡炒土豆丝,尾醋酸爽和花椒的椒麻,以酸麻脆嫩的新味型和口感而令人大快朵颐而喜出望外!把在平凡不过的食材,做出味道的新高度,这种创意的深度,着实体现了美味无穷的宽度。
家烧九孔野藕,也打破了我们用藕煨汤,或烧菜的做法,大厨们直接用粉藕和粉绵的莲子一起烧制,绵绸的汤汁,香甜粉绵的味道,藕断丝连间,是那绵延不绝的家的味道。
熟悉家的美味,仿佛是岁月编织的柔软丝带,轻轻缠绕着心房。
难能可贵的是哪怕就是家的美味,丹青宴的大厨们仍然有着自己的创意在其中,同时也让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却的眷恋。
第五幕
食味——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三鲜豆皮芝麻包,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豆皮是武汉人继热干面之后有着探花之称的美味小吃。三鲜豆皮芝麻包更是创意无限,用料讲究,口感丰富,既有芝麻香和糯米柔、也有肉丁鲜和豆皮脆,芝麻包咬开瞬间,芝麻香气四溢。传统的三鲜豆皮和芝麻包的融合,呈现的是对传统的敬意与对创新的追求,每一口都是对创意美味探索的赞美。
创新是对传统味觉习惯和审美习俗的挑战。虽然美食创新力求每一个搭配都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韵味与意境。然而,这并非简单的堆砌与尝试,而是需要匠心独运,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了食材间那份微妙的平衡,让美味沦为平庸。
第六幕
甜味——柔情似水的甜蜜尾声。
恩施芝麻姜撞奶,最后的甜蜜收尾。芝麻的香醇与姜汁的微辣在口中缓缓绽放,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柔而治愈,为这场味觉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恩施芝麻糊姜撞奶,入口先是嫩滑的姜撞奶,而用勺舀下去,则是黑色的芝麻糊入口绵柔,甜润裹挟着微辛,温柔而甜蜜。这道甜品给人层出不穷之感,喜出望外之意,也为这场盛宴画上甜蜜的句号。
在丹青宴,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感受创意魅力的体验。他们的创意美食让人在品味之间,萌发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丰盈。
在丹青宴,大厨们用创意让每一道菜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次心灵的触动。它们不仅满足了味蕾的渴望,更唤醒了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更是对创意与匠心最深情的致敬。
我们说,当一桌菜里,有那么一两道菜品有着独特的创意的话,足以令人眼前一亮,心生惊喜的。然而,若整桌菜品皆能让人连连称奇,不断带来新鲜与愉悦的感受,那么这桌菜的创意风格无疑是极为卓越且引人注目的。而丹青宴的创意美食就是这样一家能给你连连惊喜的餐厅。
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与创意,使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与口味需求,这种恰到好处的微妙平衡是餐饮企业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当代厨师应建立“创意金字塔”模型:底层是扎实的传统技法,中层是跨文化理解力,顶层是前瞻性创新思维。如意大利Massimo Bottura用帕玛森奶酪边角料制作的"五季芝士",既解决食品浪费又创造商业价值,实现了技艺、责任与创意的三重平衡。这种能力已成为米其林三星主厨的共性特征,也将是未来餐饮进化的核心驱动力。
丹青宴的温灿明团队的冬日午宴,再度展现了他们创意的魅力。他们在美食创新领域的大胆探索,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尝试,为食客们带来的是难忘的美食体验,在创意美食上呈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作者简介:李继强,美食博主,烹饪高级技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特聘美食研究员,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金梧桐中国餐厅指南评委。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吃的智慧》和《食见生活》作者。
《食话强说》同步
视频号、抖音号、网易号、
小红书、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罗一闻
图文编辑:追光工作室
摄影技师: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