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良忠 九久读书人

本文约5300,预计一盏茶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2022年,“外卖诗人”王计兵凭借诗歌作品《赶时间的人》走红网络,在众人关注其外卖员身份时,九久读书人的编辑郭良忠则被王计兵诗歌中的质朴、真诚和悲悯深深打动,于是主动邀约,为其出版了新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从作品挑选到封面设计,为了准确传达出诗作的意义和价值,编辑运用了哪些巧思?作为诗人的第4部诗集,新书有哪些突破?

“外卖诗人”王计兵受邀参加央视蛇年春晚,并为歌手王菲的单曲《世界赠予我的》报幕!


今年总台春晚首次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普通人为春晚节目报幕,“外卖诗人”王计兵便是其中一位,引发大家关注。在争分夺秒送外卖的间隙,王计兵一直坚持写诗,共出版了4本诗集,其中最新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于2025年1月上市。今天,商务君邀请到《手持人间一束光》的责任编辑,和大家谈谈九久读书人出版这本诗集的底气。


《手持人间一束光》,王计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2025年1月

一半是编辑,一半是诗歌爱好者

2022年7月的一天,诗人陈朝华在微博上发布的王计兵的一首《赶时间的人》意外走红网络。短短数小时,阅读量超过2000万。究其原因,是作者外卖员的身份与文本撼动人心的穿透力之间的反差与冲突激发的“弱传播”效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媒体铺天盖地地进行报道,关注点皆集中在王计兵的职业上,而我则看到了他诗作中异于他人的部分。于是,我与诗人王计兵取得了联系,并约定不久的将来为他出版一本诗集。彼时他的前两本诗集已陆续交稿。拿到初稿,阅读完毕,我更加笃定了内心的想法,我定能为王计兵编辑出一本读者认可度较高的诗集。


陈朝华推火王计兵的微博

我相信,编辑一本好的诗集,不仅要求作者拥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准,还需要编辑有对诗集的整体策划、内容筛选和编排、审美标准的尺度。从表面上看,作家出版一本书是个人行为,但实际上不仅是他个人意识的积淀,还包含着出版方的集体智慧,一旦一部作品出版,作品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的了。

九久读书人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海的独立出版机构,在业内享有盛誉,是专业能力受到许多读者肯定的佼佼者。在我加入九久读书人之前,我惊讶地发现书架上的许多挚爱之书都带有“99”的logo,其中就有“巴别塔诗典”系列中的《黄金在天空舞蹈》,这本书是我中学时代初读“巴别塔”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是我对文学产生热爱的奠基之作。在中学时代,我在新华书店接触到了“蓝星诗库”,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纳入书架,后来持续关注各大诗刊上发表的诗歌,甚至偶尔有自己的拙作发表。

这些经历,对于酷爱诗歌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脉络以及发展近况。久而久之,我在诗歌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审美标准。这些过往的沉淀,为编辑诗歌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每当我编辑一本诗集时,我都试图将其打造为心中最理想的诗集,不仅要展现出作者的独特风格和创作才华,更要通过精心的编排和设计,传达出编辑对诗歌艺术的尊重和追求。因此,每一本诗集的出版,都是我们对诗歌艺术的一次致敬和传承。


在2023年江苏书展与王计兵合影

在2023年江苏书展上,我和王计兵第一次在线下见面,并简单聊了聊书的创作计划和出版计划,回去后我又斟酌了一番,出于对市场要求和内容特点两方面的考虑,我初步想了两个书名:《手持人人间一束光》《赶时间的人2》。我发给王计兵斟酌挑选,他的选择更倾向于《手持人间一束光》,并签订了出版合同。


与诗人王计兵确定书名

2023年,我把这本书作为年度选题申报给编委会。在11月召开的选题论证会上,中国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对该选题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将其列为年度重点选题,嘱托编辑多多关注底层写作者。然后就是一个漫长的孵化过程,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会收到怎样的作品,但心中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一定要把这本书做到任意一页、任意一首诗都可以打动读者。

自2024年3月起,我每月定期接收王计兵提交的诗歌文档,每次都有六七十首乃至逾百首,这些作品均源自他繁忙外卖工作之余的灵感。王计兵透露,他常采用语音输入法捕捉瞬间灵感,随后精心整理并润色,使之跃然纸上。

王计兵以高产著称于诗坛,初览其首批作品时,我难免心存疑虑,担忧能否从中甄选出足以铸就高质量诗集的精华作品。但随着他陆续递来诗稿文档,我的顾虑逐渐烟消云散。在他的作品中,我频频被那些诗句触动,我相信,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亮了诗集的每一个角落。

在筛选与编排这些诗歌时,我始终坚守一个核心标准:作品能否首先打动作为第一读者的我。我深信,唯有那些能够触动编辑内心的作品,方能真正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鉴于诗集的特性,它要求我们通过精心挑选与巧妙组合零散的作品,充分展现编辑的敏锐洞察力、深厚鉴赏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确保读者能够享受到一场愉悦而深刻的阅读盛宴。

直到2024年9月,在王计兵连续长达7个月交来的稿件中,我成功挖掘出众多符合这一标准的佳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令人赞叹不已的诗集。是的,这本《手持人间一束光》是从王计兵创作的近1000首作品中认真遴选出来的129来首作品的合集,当我把所有的文稿交付给排版,再来通读作品时,作品的整体质量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我根据不同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把它分为4个小辑,分别命名为“秩序与法则”“亲情温度计”“事物的重量”和“万物皆有灵”。这种结构安排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而且使得每一辑诗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形成了独特的场域。这些工作是基于对诗歌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而展开的。

果然,懂行的人一定能看出编辑的编排逻辑,我邀请当年“推”红王计兵的陈朝华先生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清晰地解读了这本诗集的编排逻辑:

《手持人间一束光》中,王计兵以“秩序与法则”开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和个体在其中的角色。他的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真实的侧面和横截面,鼓励读者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审视、叩问,甚至矫正周遭的浮躁与喧嚣。“亲情温度计”则是对家庭和亲情的深情赞美,王计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亲情始终是最坚实依靠的后盾。“事物的重量”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思考。王计兵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揭示了他所感知的物质世界背后的精神意义,以及平凡事物背后的无言深意。而在“万物皆有灵”中,王计兵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他的诗,有对自然之美的颂歌,有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情,一山一水皆有灵,引领人们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重新发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作为《手持人间一束光》的责任编辑,我始终致力于向读者展现王计兵的多重身份与丰富的情感。当你打开这本书,你会读到他不仅仅是一位在街头巷尾穿梭的“外卖诗人”,更是儿子、丈夫、父亲、岳父,他的诗歌是平凡人的情感独白,是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感悟。

在新书上市的20多天后,我欣喜地在豆瓣上看到了一位陌生读者的留言。这位读者敏锐地察觉到了《手持人间一束光》与王计兵此前出版的诗集的区别——作者诗歌创作视野的扩展和变化:从关注自我到观察众生,书写众生,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王计兵个人创作的一次突破,更是对读者的一次深刻触动。


豆瓣网友评价《手持人间一束光》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内心感到巨大的释然。这证明读者与书相遇,与编辑相遇,也读懂了我们想要通过这本诗集传达的信息:王计兵不仅仅是一位“外卖诗人”,他的诗歌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细腻描绘,是对人性、情感、社会的多维度探索。这样的理解,正是我们编辑团队所期望的,也是这本诗集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所在。

品质为基,流量为翼

“外卖诗人”王计兵的新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上市不久,恰逢CCTV-4《走遍中国》栏目组在春节前夕为其拍摄了一档纪录片。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对我进行了采访:“作为人民号的出版品牌,你们决定出版王计兵的诗集,是仅仅因为他在当下的热度吗?”我的回答当然是:不是。一方面,我相信诗人王计兵的创作力;另一方面,我相信自己的编辑力。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曾在网上调侃,他们认为这些带有职业标签的作家为了能够多卖几本书而从事一份底层的工作。但是我想告诉这些人,王计兵不是——他说,送外卖是他大半生里最轻松的一份工作,初中辍学以后踏上务工之路,这些年他捞过沙、做过建筑工人、开过小超市,甚至捡过废品,2018年他成为一名外卖员,而后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


CCTV-4《走遍中国》栏目采访《手持人间一束光》推荐人梁永安

他的诗句里透露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本色,这也是引发读者共鸣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早在着手编辑这本书之前,王计兵诗歌就已经触动了我,他能在我们普通人容易忽略的生活细节中洞察到诗意,然后将其书写成文学作品。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诗人的创作能力。王计兵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他善于从日常琐碎中发现并提炼出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将其转化为文字。无论是骑手们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场景,还是“擦夜人”认真擦拭垃圾桶的细节,他都能以诗歌的形式赋予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手持人间一束光》中的这首《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

临近春节,打工人陆续返乡

小区的一角,重新贴满了

出租房屋的广告

一张寻人启事挤在其中

仿佛一个人拥有无数间房子

却依然无家可归

春节期间贴出来的寻人启事,与房屋出租广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拥有许多房子的人也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也不少,王计兵洞察到生活当中的细节,对人世间的不幸持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所拥有的悲悯之情。正如诗人流马所说:“像作者王计兵这样的外卖员,心中还装着诗歌,就约等于装着对人世间不幸的无限同情。”

而这样的文本不是任何一个人送送外卖就可以写出来的。王计兵的诗歌,首先以其质朴、真诚的语言打动人心。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这种贴近生活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平凡中找到了共鸣和感动。他的诗,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书写农民工、摆夜摊的大姐、废品站的老人等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用诗歌为他们发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也彰显了人性的力量和社会的温度。

从内容到装帧设计,编辑自我设限

就编辑文本而言,从王计兵创作的1000多首诗歌中精心挑选出百来首佳作,这一过程本身就颇为耗时费力。当然,这也得益于王计兵近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他的创作之路从未停歇,而我则有幸捕捉到了他最新的艺术结晶。


王计兵为新书签名

在谈及《手持人间一束光》的出版时,作为编辑,我对这本书的审美期望不仅局限于文本的精心编纂,同样也延伸至其装帧设计上。具体而言,我对装帧设计有着极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并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华美或新奇,而是期望它能与诗集文本内容达到高度的契合与统一。

满意的文本是基础,它承载着王计兵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一本优秀的诗集,其整体呈现效果离不开装帧设计的巧妙配合。我期望的装帧设计,能够准确捕捉并传达出文本中的意境与情感。

为了设计这本书,我多次与美术编辑钱珺和封面画家田东明沟通,希望能够体现出书名暗含的寓意。《手持人间一束光》这本书的封面诞生过程比较曲折。其难点在于怎样把“持”和“光”的关系巧妙地表现出来。封面第一版方案出来了:


经过编辑部小组的投票,大多数同事选择了第四个方案,作者也选择了第四个封面。但我仍然觉得这个封面和书名的契合度还是不够高,经过多次斟酌,仍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多少有些灰心。灵感还是来了,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海报,它给了我新的想法。


两星期后我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封面方案:



经过两轮沟通和修改,封面有了雏形,我认为这样的封面才能诗意地理解书名题,也契合了诗集的特点。把一个诗意的场景用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定是有难度的。而内封采用了蓝色专色印刷,美术编辑钱珺通过她对书名的理解,在外封中提取了元素,又加以重新设计,得到了简约而有诗意的封面。


没错,好的封面设计应能够准确捕捉并传达书籍的核心内容与情感色彩,通过简约而不失深意的元素与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

王计兵的诗歌,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能够穿透寒冷,照亮人心。因此,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并增强这种温度,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光亮。

我希望,《手持人间一束光》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盏明灯,能够照亮读者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我深知做好这本书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是在编辑文字,更是在传递一种温度,一种能够触及读者心灵深处的温暖。亲爱的读者,当你们翻开这本书时,请与我们一起,用心感受文字中的温暖与光芒,让王计兵的诗歌照亮你们的世界。

《出版商务周报》

2025年征订开始啦!

这里有有趣又有料的出版业专题报道

又有对业内焦点问题的深度解读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