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网易跟帖流传甚广,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乍看不觉那啥,细品甚是玄奥。
譬如,你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亚历山大大帝PK秦始皇谁更厉害的争论。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意这场臆想战争的输赢呢?
强悍的胜负欲是不是无聊地用错了地方呢?
一点都不无聊,秦始皇的胜利非常重要!
本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解释,无任何情绪和立场。
本篇解释前述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私的基因》一书,我将根据此书的理解提供一种解释。
请注意,我没有说这种解释就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角度。至于正确与否,自信的各位自行判断吧。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各种基因的载体,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人类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基因的指挥下进行,人类一切作为的终极目的是将自身携带的基因传承下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种”的概念,这比西方的孟德尔实验和基因概念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
因此,如果“基因”这个词显得崇洋媚外,那我们就换一个令人骄傲且接地气的词——“种”。
既然“种”以传承为目标,当这个目标作用在携“种”而生的某个人身上时,此人除了要努力搞吃搞喝,还要有繁衍下去的强大动力和自信心,此人必须坚信和证明“我不是孬种”和“我的种不孬”。
种族优越感,非常重要!
你的基因,你的种,需要你这样!
然而,现实的生存竞争无比残酷。
有些基因的载体曾遭受过严重的集体性挫败,譬如被他族奴役,这种挫败感带来的极有可能是“孬种”的自我否定。
该如何从过往失败的阴霾中自我解救出来呢?
种族优越感的恢复——这是横亘在所有loser心中的生存难题。
好在不用载体们操心,基因自有天机密码。
当有些非蒙系的网民提及成吉思汗极其子孙远征欧洲的辉煌,每每血脉贲张,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呢?
倒也没啥特别,只因为他们在人种上与我们极似,他们的胜利代表着我们这个人种的胜利,他们的种很强,所以我们的种也不孬。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胜利法,你可以看到有的人一无是处,但却不妨碍他牛逼轰轰,他虽然做不到为自己而骄傲,但却可以为种族内的这个人的成就而骄傲,也可以为家族内的那个人的地位而自豪,譬如某个姓氏出了个人才,便会有同姓之人自然而然地升起“本家”的优越感,譬如某地区出了个人才,便会有人乐于宣称,“这是我老乡”,彷佛自己便因此镀金牛逼了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叫张元璋,他的家距离我家直线不过10个公里吧,他既是我老乡,又是我本家,他的基因和我非常近,我的优越感无处安放,我的种非常棒!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样乱认牛逼祖宗的例子也不少。
阿Q总是强调两点,一是“祖上也曾阔过”,二是“赵太爷的本家”。
我们的目的一样,都是搜寻属于自己的种属优越感。
这当然不是刻意的,也无需刻意,本能使然尔。
人类喜欢被夸奖,所有的夸奖就用途或目的而言,大抵可总结为“你不是孬种”和“你的种不孬”——你配活下去,抓紧繁衍吧!
可惜从小种群的角度来说,把欧洲铁骑打到落花流水的那群人又毕竟和我们不是一个细分的种,身为被征服的loser的后代,这“孬种”以致“种孬”的感觉很不好。
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真是太棒了!
有一个词叫“虽败犹荣”。
我们的祖先败给了他们,可你看看他们当时强悍到了什么程度,与欧洲人被征服时摧枯拉朽的状态相比,你看我们的南宋硬扛了多久,所以我们的祖先已经很牛逼了,所以我,当然不是孬人的种。
虽败犹荣的处理办法虽然不错,但无论怎么荣,败了就是败了……
赢,才是最棒的春药啊!
怎样证明自己又、又、又赢了呢?
别担心,自私的基因为了自己的载体不至于丧失生存和繁衍的动力,早已设计好了一切。
阿Q被人打了,但他却依然自信心爆棚,原因是他可以认为是被儿子打了。
有一个关于乾隆皇帝的传说,那就是此人实为汉人的种,N多历史研究者已经证明此情况绝不可能出现。
我只感兴趣这个传说对于被征服者的莫大心慰:“呵!你们不是牛逼吗?这天下不还是我们的吗?!”
又、又、又赢了,历史又终于回到了类似“儿子打老子”的诡异循环。
按理来说,一个人若真是被子女给打了,挫败感应该更严重才是,可在这种情况下却往往能成为反败为胜的王牌,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啊。
精神胜利法大概也是很神精且颇具民族性的吧。
因为“我不是孬种”和“我的种不孬”,亚历山大大帝PK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必须赢的答案也便有了。
最后再次声明,本篇不做任何是非评判,或许你可以感谢我介绍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并和你交流了这么一个审视自我和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