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军阀张作霖土匪出身但是很有远见,在张作霖看来与其依赖进口武器不如自造武器(依赖进口很容易被卡脖子),在这个思想引导下张作霖在东北奉天建造了当时全中国首屈一指的兵工厂,奉天兵工厂。
奉天兵工厂
奉天兵工厂可以说是抗战前东北军装备最好的最有力保障,巅峰时期月产子弹1200万-1500万发,炮弹20余万发,可以自产山炮、榴弹炮、野战炮,今天要介绍的就是抗战时期我国最好的国产火炮。
奉天兵工厂制造的炮弹,都便宜了日寇
一战结束前奥匈帝国尚未分裂,此时奥地利百禄公司设计了一款口径85.3毫米的M18型野战炮,这款野战炮仅仅制造了6门后随着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分裂没了下文;一战结束后德国和奥地利都遭到了制裁,由于经济困难加之没有战争军工业萧条很多设备开始对外出售,这时想要摆脱日本控制的张作霖听闻此事立刻派人前往欧洲不光购买设备也高薪聘请很多技术人员。
奉天兵工厂的炮弹生产线
M18型野战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其性能得到张作霖的肯定,全重1478公斤,最大射程12078米,射速在10发每分钟以上,可以分解运输也可以牵引运输,虽然性能优秀但是83.5毫米的口径无异于要增加新的炮弹生产线,张作霖随即委托百禄公司的技术顾问哈德曼将83.5毫米口径改为奉系军阀的通用77毫米口径,1924年完成改造(国民党14年)这就是辽十四式野战炮,因为口径和倍径降低,射程和重量都有降低。
辽十四式野战炮
辽十四式野战炮,口径77毫米,全重1350公斤,炮管长2310毫米(倍径30倍);垂直射界-8°~+45°,水平射界7°;炮口初速500-528.5米每秒,最大射程10000-11400米,射速每分钟10-12发。
辽十四式野战炮
看到标题打了引号的“国产”二字吗?这是因为辽十四式野战炮虽然叫国产但实际是进口材料国内加工组装的,1925年从奥地利进口了320门该炮所需的材料,到1931年时制造了290多门装备给奉军的炮兵部队,每个炮兵团装备36门;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用6匹马牵引,在地形条件崎岖的地方拆解成三个部分运输。
东北军装备的辽十四式野战炮
辽十四式野战炮的摇架安装在一个炮轮的曲轴弯曲部分上,这个曲轴弯曲部分接近地面降低了炮身高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稳定性;采用单脚镂空大架使得仰角设计达到45°,在江城战役期间的三间房战斗中,该炮依靠优秀的仰角再加上抬高炮身被当做防空炮使用,击落日本八八式侦察机一架,还俘虏其飞行员。
八八式侦察机
东北沦陷后仅存的一百多门辽十四式野战炮跟着东北军一起入关(有一个不确定的消息,有147门辽十四式野战炮被日本缴获),为了补充炮弹当时的巩县兵工厂负责生产77毫米炮弹,和东北军原来的炮弹不同,巩县兵工厂制造的炮弹弹头全重12公斤,配有延迟引信,炮口初速582.5米每秒,射程11400米,东北军原来的炮弹则是8公斤,只有瞬发引信,炮口初速500米每秒,最大射程10000米,这么一看巩县兵工厂还提高了该炮的作战能力。
辽十四式野战炮
抗战结束后的解放战争中活跃在东北的东北民主联军靠着到处捡日军遗留火炮组建了第41炮兵团,其中就包括辽十四式野战炮。
解放战争中的辽十四式野战炮
最后一说,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奥匈帝国还装备了一种76.2毫米的M17型野战炮,如果说辽十四式野战炮是77毫米的话,或许哈德曼是直接把M17型野战炮的零件卖给了张作霖,这样既不用大改口径也能骗一波经费;关于这个问题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MK17型76.2毫米野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