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江苏某地国企员工发文述说自己的伤心遭遇。年前网贷逾期了,催收短信发给同事、领导,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被辞退了,被迫失业了。
下面评论区网友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网友A:现在好了,不用发愁还了。工作都丢了,连挣钱的路都给你堵住了。如果再次接到催收公司的电话,直接说,现在要钱一分没有,爱咋滴咋滴。
网友B:本人国企HR,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如果员工在外欠下各种网贷,甚至导致催收人员联系到公司高层,这说明该员工的经济状况和私人生活已经陷入混乱,其个人诚信也令人担忧。为了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声誉,公司宁愿支付一定的赔偿,也必须尽快让该员工离职。我所在国企对于与招聘跟经济相关的岗位,公司要求员工提供征信报告,任何超出正常房贷、车贷范围的负债情况,都会被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
网友C:本人律师,我建议先调查对方催收公司,然后向银监会投诉,同时准备起诉。如果投诉成功,对方大概率会被罚款并停业整顿。具体能赔你多少钱不确定,但以你的情况,对方至少要赔六位数。并且对方停业整顿时间越长,损失越大,越难以完成目标。
那么催收公司是如何获取债务人的亲朋好友联系方式呢?曾经一位在催收行业工作多年的朋友总结了他见过的几种主要途径。
1、数据采集
催收公司通过购买第三方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获取用户通讯录信息。
大喇叭注:这种行为存在法律风险。根据《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数据处理活动必须依法合规,未经授权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处高额罚款,甚至吊销相关许可证。
2、合作机构
与银行、信用卡公司、网络贷款平台等金融机构合作获取借款人通讯录信息用于催收。
大喇叭注:同样存在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在提供此类信息时必须确保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3、社交工具
通过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获取债务人联系方式。
大喇叭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个人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
4、应用权限
利用手机应用获取通讯录权限进而获取用户信息。比如某些App,安装成功后会跳出获取通讯录权限的要求,一旦用户同意,催收公司可能会通过这些应用获取到用户的通讯录信息。
大喇叭注:若未明确告知用户并获得其同意,同样属于违规行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数据处理者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处理个人信息。
5、通讯录备份文件
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债务人手机或电脑备份文件中的通讯录信息。
大喇叭注:这属于非法侵入他人设备获取数据的行为,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6、调查员调查
雇佣调查员实地走访获取债务人通讯录信息。
若未经债务人或其亲友同意获取信息,也属于侵犯隐私的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及行政处罚。
最后,如果遇到此种问题,大喇叭这位朋友给出两种简单高效的投诉方法。
监管投诉:向所在城市金融管理局投诉,对应平台会介入联系解决,催收行为通常会停止。
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登录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https://jubao.nifa.org.cn/ipnifa/)。填写个人信息及网贷平台信息,举报范围选择“现金贷”业务,举报原因填写不当催收、侵犯隐私。在内容中详细说明贷款逾期原因及催收骚扰情况,要求永久停止违法催收行为并道歉,提交后平台会尽快联系处理,催收行为有望停缓。
作者:大喇叭。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