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唐代诗人席元明曾感慨:“同人聚饮,千载神交。”
围炉相聚,喝酒尽兴,大快朵颐,向来被视为人间乐事。
尤其过年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彼此关心,开怀畅聊,驱散一年的阴霾。
不过,不论关系有多么好,尽量不要请这四种饭。
01
来路不明的饭,不请
过年相会聚餐,最重安全二字。
食物干净,不伤脾胃;餐台明亮,不生疑窦;衣衫整洁,不起矛盾。
若是做不到这些基础要求,请客吃饭就会爆发冲突,惹人不快。
前年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在祖奶奶家吃饭。
一位亲戚从外面匆匆赶来,没有洗手收拾,就直接上了饭桌。
遇到端菜也格外积极,但指甲里的污泥还没清理干净,泥垢直接与菜汤接触,看得同桌的人直皱眉,根本没有胃口吃饭。
《格言联璧》有言:“衣垢不湔,器缺不补,对人犹有惭色。”
正衣冠,净脸面,维护良好的用餐环境,不至于破坏聚餐氛围。
《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与丐帮子弟小米关系不错,却从不让他轻易进门。
因为她深知,请小米做客吃饭,其他人就会怀疑食品安全,不会再来光顾。
唯有保持客栈内外清洁,其他人才能来得安心、吃得放心。
于主人家而言更是如此,不请来路不明的饭,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欢乐相聚。
02
不知底细的饭,不请
作家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写道,“人要是被扯进一件丑闻中,就是后来证明与丑闻无关,但名声总还要受些损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不同的溪流之间的聚散离合。
一旦其中一条溪流被污染,其他与之相交的溪流不可避免地也会失去纯净。
与不知底细、声名狼藉的人来往过密,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名声评价,更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知音真实故事”曾记录了一个叫作沈萍的女性案例。
她的丈夫在欠下400万债务后销声匿迹,为了还债,沈萍开了间民宿名叫桃花源。
出于同病相怜,沈萍请了几位和她一样的欠债者做客吃饭,还把人留了下来。
她本以为,大家劲儿往一处使,能很快还清债务,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这些欠债者根本没打算好好还钱,一有钱就花得一干二净,债主来了,就摆出一副无赖嘴脸。
久而久之,桃花源不再是桃花源,反而成了“老赖之家”。
好好的生意,被污名化,不仅令沈萍失去了收入来源,还被村里的其他人歧视排挤,最后直接被人轰走。
哲学家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无愧于心较为容易,若要改变恶劣的名声则难。”
这个世上,从来染墨容易漂白难。
和不知底细的人待得太久,很容易使自己受到侵扰。
03
满腹牢骚的饭,不请
小说《秋园》中,有个特别喜欢挑三拣四的人物——满娭毑。
秋园不幸地分到了满娭毑隔壁,和她成了邻居。
满娭毑每天早上不干家务,反而跑到秋园家上门做客,一坐就是一天。
可秋园家穷,买不起好茶水作招待,只有最基本的芝麻豆子姜茶。
这可让满娭毑不满坏了,每次上门都要发牢骚,不是吐槽芝麻豆子的料太少,就是讽刺秋园小气不愿意给续杯。
每每要把秋园说得满脸通红、满心羞愤,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为了能让满娭毑满意,秋园不得不从口粮中分出更多钱财,准备更好的茶水。
可这非但满足不了满娭毑,反而让她愈加挑剔。
最终秋园不堪重负,搬家逃离。
满腹牢骚的人,不仅让主人家狼狈不堪,更会让其他客人心生不满。
正如清代王有光所说:“不知足者,食费万钱,仍无下箸之处;知足者,粟邀五斗,犹念折腰而来。”
值得邀请的,不是对主人家指手画脚的评论家,而是能对所有人以礼相待的扶持者。
04
粗鲁无礼的饭,不请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始终讲究“礼之用,和为贵”。
主人请客吃饭,是表达心意,客人携礼上门,也是聊表寸心。
你惦记着我吃饭,我惦记着你家用,彼此关心,感情自然维系。
反之,若是客人毫无自觉,只把主家当作蹭吃蹭喝的工具,关系再亲密,感情也会有消耗干净的一天。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黄玲就很不待见总是没有礼貌的公婆小叔一家。
黄玲去小叔家做客,总是面面俱到,带礼物,忙做饭,尽可能地搭手干活。
可轮到公婆小叔来他们家做客,却总是空着手来,还想连吃带拿。
过年期间,孩子们顶着寒风排了好几天长队,终于买到猪肉排骨做加餐。
得到消息的婆婆二话不说带着一大家子上门做客,不仅什么都没带,还拼了命地把肉往小儿子和孙子们的碗里夹。
上门做客,礼物无需贵重,礼节无需烦琐,重要的是把与主家的情谊放在心里。
如果连最基本的礼数都没有,说明在他们心里,主家根本不重要。
黄玲正是在公婆一次次无礼之举中,明白了他们的偏心,最终下定决心为子女争取利益,与公婆划清界限。
有心意,有自觉,感情才能流动;没心意,没礼貌,谁看了都会远离。
05
苏东坡曾经说过:“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想要请客吃饭,也得认清哪些人值得请,哪些人不能请,否则容易出钱出力又受气。
不请来路不明的饭,保证环境安全;
不请不知底细的饭,保全清白履历;
不请满腹牢骚的饭,免得疲于奔命;
不请粗鲁无礼的饭,看清感情真相。
新的一年里,愿你我都能识人辨心、高朋满座、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