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真热闹,家家户户乐团圆。
按照常理,只要老父母在,儿女就会带着小家里的人,上门过年。
就是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也开车千里,到老家来。
可是有的家庭,却显得冷清,儿女和父母互不搭理;儿媳和女婿,冷眼旁观。
对于反常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人到晚年,儿媳、女婿不愿意上门来过年,做到以下几点就够了。
01
不急,多分析原因。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恋型人格。
就是说,我们习惯把自己当成好人,喜欢记住自己对别人的好,习惯性从自己的角度看他人。从此,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人,毛病在他人身上。
如果一个家庭里的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待人,那就没有任何共情。
聪明的人,总是会看正面、反面,避免自恋。
任何一种关系,都是相互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因此,在儿媳女婿不上门过年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冷静,不要急着去表达,把原因搞清楚。
其一,过去的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冲突?
人,多少有一些记仇心理。
过去的东西,可以原谅,但是无法完全释怀。
儿媳女婿和老人争吵过,过年也会带着“气”,拒绝相处。
比方说,因为孙子读书的问题,老人不愿意接送,儿媳忙着上班。各执一词。也许儿媳后来服软了,但是内心不会服气。
其二,儿女的婚姻,是否甜蜜,发生了什么不愉快?
有一种行为,叫“厌屋及乌”。如果儿媳女婿讨厌枕边人,自然就会讨厌枕边人的父母。
儿女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你要儿媳女婿一起来过年,肯定是不行的。也许来年,都离婚了,没有必要凑合一起过年。
其三,老人的家,是否温馨、干净?老人自己是否有德?
很多老人,不收拾屋子,或者住进城里了,还如同农村一样,阳台上养鸡鸭,屋里放着锄头镰刀。床头隐隐约约看到老鼠经过的痕迹。
这样的环境,估计谁都会皱眉头。要在其中生活一个星期,难免会作呕。
很多老人,和街坊邻居的关系很糟糕。一旦老人的亲属出现,大家都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有人故意使坏。
搞清楚原因之后,就逐一对照,看要如何挽回。心平气和地和儿媳女婿聊一聊,改善生活环境,也缓解矛盾。老人做让步,做最大的争取。
02
不责,不必扩大矛盾。
俗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我们不能因为儿媳女婿一次不来过年,就决定老死不相往来。
要知道,日子还很长,矛盾也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也会改变。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作为家里的女儿,从小就被父母小看。
苏明玉考上名牌大学,母亲却让她放弃,再去免费的师范。
苏明玉走上社会,成家立业,对于父母的家,是一百个不看好,也很少走动。
当苏母过世之后,父亲苏大强对女儿女婿,也是保持关心。
最后,苏大强回忆自己为了给女儿买作业本,想办法存点私房钱的事情,把苏明玉感动了。自然,他和女婿的感情,也拉起来了。
儿媳女婿和老人有矛盾,但一定不是敌对矛盾,是内部矛盾。
带着一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心态,再去和儿媳女婿相处,就容易多了。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渐渐长大,绝对没有某事只对那个孩子讲而不叫这个孩子知道的情况。如果父母责备孩子礼貌不周,那么孩子也会笑话父母教育失策。”
与其责怪,不如打开心扉,说一说自己对人的成见,征求对方的一些建议。
如果无法争取到对方的理解,也没有关系。我们作为长辈,持续性保持仁慈,练出接纳一切的态度。往后,总有一天,关系会改善。
03
不求,本不是一家人。
在老人主动邀约儿媳女婿上门之后,也没有得到一点点的理解。那么老人就不要苦苦哀求了。
毕竟,儿媳女婿不是血脉相连的人,和儿子女儿有很多区别。
儿女被父母骂几句,甚至打一打手掌,对闹一整天。改天,儿女是会服软的。这是血脉关系,无法掐断的原因。
儿媳和女婿,是亲家的儿女,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是向你的亲家求助,而不是你。
我们把儿媳女婿当成另外的家人之后,就不会过多指望了。
也许儿媳女婿,去了其父母家过年,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也许,我们和儿媳女婿保持了距离,在以后的日子里,相处还会愉快一些。人的缺点,也是眼不见为净。
人与人交往,是有界限的。完全没有必要,打破界限,用感情和道德束缚一个人。
婆媳关系,女婿和岳父母的关系,中间隔着儿女,这一点,不要去改变。就算我们把儿媳女婿,视如己出,也要记住一个“如”字。
04
作家冯骥才说:“年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把生活的期望实现在此时的饭桌上。”
一顿饭,不是少了谁,就吃不了,而是有了谁,才更好。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带着和谐的目标,去好好过年,好好吃饭。
只要你心放宽一点点,家庭的氛围肯定是可以改变的。
把计较的时间,变成做家务的时候,保证你的家庭,会改头换面。
毕竟,一个人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改变他人,如登天。
当然,除了过年,我们平时也要注重关系的改善,老人帮带娃,年轻人多问安,很有必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