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 。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

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人物生平:

微子,即微子启。微或作魏,启或避汉景帝讳作开,又称殷公 [5]。商帝乙之长子,纣同母庶兄,名启。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因不得嗣(或说与纣异母,其母贱,故不得嗣),封于微(今山西潞城东北)。因见商代将亡,数谏纣王不听,遂出走。周武王伐纣,他持祭器前往军门,袒身反缚以告,武王释之,并复其位。周公东征平“三监”后,以他代替武庚奉守商祀,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为宋国第一代国君。

子启是商朝君主帝乙的长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长兄叫子启,老二叫中衍,老三叫受德。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候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他们的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说:“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而三弟受德却继承了王位,是为帝辛(纣王)。

帝辛在位时,封子启于微建立诸侯国微国,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

微子多次亲谏帝辛,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帝辛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发源地、旧都商丘,建立宋国,成为周朝宋国的始祖,后世因之称为宋微子。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代行当国。管叔鲜、蔡叔度疑之,跟帝辛之子武庚一起作乱,打算袭击周成王、周公。周公奉周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命微子启代殷后,爵位公,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来训诫他,分封于宋。微子向来仁贤,所以殷商遗民都很爱戴他。

微子寿终后葬于微山岛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宋微子去世后,其弟中衍成为国君,是为宋微仲。

后世评价:

首先,微子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是商纣王的庶兄。他目睹了商纣王的残暴无道,国家日渐衰落,但他选择沉默和退让,坚守礼制,不愿违背嫡长子继承的规则,即使他有能力改变现状也不愿为之。这种对礼制的尊重和维护,体现了他对传统和制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其次,微子在周朝建立后,因其高贵血统和贤名,被周武王奉为座上宾。周武王灭亡商朝后,没有对殷商遗民赶尽杀绝,而是封微子于宋国,治理殷民。微子继续享受着上宾之礼,负责治理东夏地区(即宋国),他的地位仅次于王,是周朝的重要支柱之一。

此外,微子在历史上还与箕子和比干并称为“殷商三仁”。微子选择远离纷争,以保全家族与商朝的传承;箕子选择披发佯狂为奴,归隐鼓琴而自悲;比干则以死谏君,展现了对先王的忠诚与道德的坚守。他们的选择都体现了对祖先、家国与文化的深深眷恋与忠诚。

最后,微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深远。他是宋国的开国始祖,被封为上公,负责治理殷民。周朝通过尊崇微子来团结殷民,维护统治。微子的仁德智慧也使他受到当权者和百姓的尊重,成为后世尊崇的贤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