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孤身,策马昂扬,战鼓声声,风沙铸戎装。”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起初不以为然的心态被这段悠扬悲凉的古典旋律吹散了。

抛开剧情和特效不谈,这部电影单凭邓婵玉这个角色就赢麻了。

有人爱她睥睨眼神;有人赞她有一张“干翻世界的拽脸”;有人将她策马回头和击鼓作战的名场面循环无数遍;有人直言她重新定义了“中式女战神”。

她不再是《封神演义》原著中那个被物化、被性化的工具人,而是蜕变为一位横刀立马、万夫莫敌的“中式女战神”。她的出现,不仅重新定义了“将军”的形象,更在银幕上完成了一次女性叙事的突围。



01《封神演义》原著中的邓婵玉:被物化的悲剧女性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邓婵玉的故事线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是三山关总兵邓九公之女,从小在金戈铁马的环境中长大,善使双手刀和暗器五光石,武力值极高。哪吒、黄天化等阐教精英都曾败于她手,展现了她的非凡战斗力。

然而,尽管她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她的命运却始终被男性角色所支配。



邓婵玉的父亲邓九公将她视为政治筹码,试图通过她的婚姻来笼络敌人。土行孙用捆仙索将她擒获后,姜子牙安排她当晚就与又矮又丑的土行孙成婚。她的婚姻毫无感情基础,完全是一场政治交易。

邓婵玉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在原著中,她的死亡同样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土行孙被杀后,她急于为夫报仇,结果被同为女将的高兰英用暗器伤眼,最终斩落马下。

她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她的形象被完全物化和性化,成为男性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02《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邓婵玉:觉醒的女战神

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邓婵玉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纣王七年春二月,因为北海反了以袁福通为首的七十二路诸侯,所以商纣太师闻仲便领兵前去征剿。直到纣王二十二年,经过十五年苦战的闻太师才平定北海之乱凯旋回朝。随之回朝的大将就是邓婵玉,在闻太师拒绝征战后,她请命带兵前往西岐。

起初,她以殷寿赐予的黄金战甲为傲,格外珍视,这象征着她对君权、父权的忠诚与臣服。

她以殷商大将的身份登场,守护着家族荣耀和军人使命。她的那句“你何曾见过我的父亲滥杀无辜”掷地有声,尽显名将风骨。



然而,当她坠入水中,沉重的战甲却成为束缚她的枷锁,将她拖向深渊,她宁愿沉入河底也不肯脱掉这一身铠甲。这一场景,隐喻着邓婵玉被陈腐的封建思想所禁锢的困境。

随着剧情的发展,邓婵玉在与西岐的交战中逐渐觉醒。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当她与姬发交手时,姬发质问她:“你为死人而战,我为活人而战。”

邓婵玉沉默,无言以对。她开始质疑自己所效忠的殷商政权,反思自己作为“战争机器”的存在意义。



最终,她主动卸下内心的战甲,完成了从“刀”到“人”的蜕变。这一过程,不仅是邓婵玉个人的成长,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

在剧本设定中,邓婵玉与姬发互为镜像,两人都经历了被蒙蔽、觉醒、出走、实现真实自我的完整弧光。

他们少年得志,身手不凡,却都缺乏政治头脑。邓婵玉的战场智慧与姬发的热血冲动形成鲜明对比,但两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的守护却是一致的。

他们从最初的敌对,到逐渐理解彼此,最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情感,并非肤浅的“恋爱线”,而是建立在共同信念基础上的惺惺相惜。

姬发刺向闻仲太师第三只眼的时候,有犹豫不决,她反复催促,不顾重伤爬上台阶,最后一剑刺破十绝阵,结束这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战。

很多人说她让姬发唱《有女》让姬发闭上眼睛等情节是败笔,其实她回忆的是自己初入西岐时的意气风发,骄傲张扬。与爱情无关。

那尔那茜本人解读,邓婵玉最后说“我回家了”,其实她的意思是,“我要回到我的家人身边了”,在看到西岐的家庭氛围后,她也被那种家庭氛围打动,她完全知道她的归宿,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邓婵玉的牺牲,不仅是对姬发的成全,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而是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选择。

她不再是“妇人之勇”的代名词,而是以“中式女战神”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女性在战场上的力量。



03 女性叙事的突围:邓婵玉的银幕意义

邓婵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策马扬鞭的她一出场,就已经打破了“女子柔弱”的桎梏,母狮的眼睛,虎豹的力量,战斗的悲壮,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将军”不是一种性别,而是强者的能力与魄力。邓婵玉策马回头和的场面,这的真是无限循环。

邓婵玉的银幕形象,是对“伪女性叙事”的一次有力反击。她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主动确立了凝视的主体地位。

出征的时候,搭桥的西岐青年歌唱情歌《女怀》,她对副官的警示不屑一顾,自信满满的大喊“让他们唱,我喜欢听,唱大声点!”

两军对峙之时,她排兵布阵,沉着应对,击鼓作战,士气大振。

她眼神睥睨天下,说:“姬发小儿不懂打仗,我来教教他!”

西岐夜袭军营的时候,她正在洗澡,副官闯入的时候紧张的不敢直视,她若无其事,自然地走出来穿衣,“你有话直说”,与惯常叙事中的惊慌失措“大相径庭”。

副官直言追击敌人的时候,她却不慌不忙,说要守住阵营,仿佛早已预判了对方的行为。

她不再是男性角色的附庸,也不再是“女扮男装”的替身,而是以独立的姿态站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在设定这一版邓婵玉时,乌尔善还加入了近年来因为考古热大火的商朝女战神妇好,重新塑造一位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

那尔那茜跟着剧组去河南妇好墓实地采风,“历史赋予我力量、鼓舞和激励,激励我将邓婵玉的精彩呈现给大家。”

很多人说,邓婵玉是“从书里走出来的女将军”,巾帼不让须眉,满足了观众对于“女将军”的所有想象。



04 邓婵玉与那尔那茜:角色与演员的共同成长

邓婵玉的银幕重生,离不开饰演者那尔那茜的精彩演绎。

那尔那茜201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赴挪威西北大学进修戏剧教育专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蒙语。

她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扎实的表演功底,为邓婵玉这一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7岁那年,那尔那茜去《封神》剧组面试表演助教,却被导演乌尔善一眼相中,招进演员组。

在演艺训练营中,她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表演、格斗、马术、潜水训练。训练强度比质子们只高不低,但她从未退缩。

那尔那茜身上的蒙古战士基因在训练中彻底觉醒,她仿佛与邓婵玉这一角色产生了灵魂共鸣。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预想中那么顺利。从训练到拍摄第一场戏,那尔那茜足足等待了506天。

她通过了四次汇演考核,才最终成功拿下邓婵玉这一角色。

28岁入行,506天训练,等了7年,才换来一朝艳惊四座。

那尔那茜说:“等待的过程,就是我体验角色成长的过程,我特别享受。”

35岁,我们常说这是天花板,可是那尔那茜笑着说:“任何年龄都是最好的年龄”。

打破“年龄焦虑”的桎梏,认真做好一件事,然后静待花开。

可以说,在拍摄过程中,那尔那茜是与邓婵玉这一角色共同成长。

她将自己对女性力量的理解融入角色,赋予了邓婵玉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05 “内娱无代餐”的女战神

邓婵玉的银幕重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银幕上的无限可能。

有人认为她像一把火,烧出新的大女主天花板,“重新定义女流之辈”。

这不仅是对《封神演义》原著的颠覆,更是对当代女性的鼓舞与激励。

邓婵玉的扮演者那尔那茜被观众们称为“内娱无代餐”的女战神,国内很久没有这样一位花木兰式的英气女演员了。

网友们纷纷表示要求导演发放“复活卡”,也可以继续挑战妇好、花木兰、穆桂英这些中式女将军。

她不再是“他者”,而是“自我”;她不再是“工具”,而是“主体”。

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女性打破枷锁,追求自我,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