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崇明岛上,远方的候鸟如约而至。它们成群结队,在这里嬉戏觅食、翩跹起舞,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一份生态环境“晴雨表”,鸟类的翅膀往哪飞,衡量着一个地区的生态品质。

大量鸟类聚集,是崇明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体现。这是一份来自鸟儿的生态认证。


小天鹅“进城”

近日,摄影爱好者王宏球在城桥镇南门码头拍摄时,镜头中意外闯进了一群小天鹅。“它们就在距离江堤300多米处,大概有30多只。很多在江边散步的居民都看到了,连续好几天都飞来觅食。”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出现在居民区附近,让王宏球很是惊喜。

“这两年,崇明三岛近海岸的湿地上,鸟类的踪影也越来越多。”王宏球钟爱拍摄鸟类,多年来为无数水鸟留下了美丽的瞬间,也见证了崇明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小天鹅出现在崇明中心城区附近,和适宜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告诉记者,鸟类生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小天鹅为例,栖息地要有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以及相对不被干扰的环境,才会吸引它们到来。

区林业站相关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研究发现珍稀鸟类飞进城区附近湿地嬉戏觅食的案例开始出现。甚至由于崇明有适宜的生存环境,白鹭等一部分迁徙候鸟变成了留鸟,把家安在了岛上。


小天鹅 臧洪熙摄

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

崇明岛最东端,距离中心城区80多公里,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东滩候鸟栖息地,这里还有小天鹅的“大部队”,每年冬天有超过2000只小天鹅到访。

这是崇明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的成效,这里的好生态并非天然如此。以往,小天鹅在东滩难得一见。“2016年,保护区只记录到60只小天鹅前来越冬。”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告诉记者。

小天鹅到哪里去了?在城市发展扩张的进程中,自然生态受到冲击。想要让鸟儿回归,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修复生态这一条路。


黑翅长脚鹬 臧洪熙摄

早在2013年,上海就启动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清除互花米草外来入侵物种、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等举措,为候鸟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

一系列举措的成效逐渐显现。近几年,东滩小天鹅数量从几十只增长到上千只,到2022年冬季,东滩小天鹅总数已超过2900只,刷新了近20年来保护区内小天鹅数量的记录,此后,每年冬天到访东滩的小天鹅均稳定在2000只以上。


黑脸琵鹭 袁晓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小天鹅的一“进”一“退”绝非孤例。随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化造林、长江禁渔、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工作初见成效。近年来,崇明三岛整体生态基底持续提质,更多鸟儿选择来到崇明岛落脚、栖息和繁殖。

“2024年,崇明东滩拥有1%总数达到12种。”吴巍向记者介绍。1%指的是“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这是《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一条评价标准,能够精准、规范描述和评估候鸟数量与湿地生态之间的关联——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王宏球摄

1%指标不仅是衡量东滩湿地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程度的关键指标,进一步来说,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也将其作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

“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不应是生物多样性的荒漠,对地区建设而言,绿色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马志军说。从1%出发,未来崇明还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明样本”。


王宏球摄

记者:姚红梅

视频:巨现乐、王宏球

编辑:李琳

责编:李琳、陆海华


给我点赞和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