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恰逢农历大年初五,寒风凛冽,天津七里海湿地的清晨笼罩在一片薄雾中。尽管处在春节假期,于家根和几位巡护队员,依然像往常一样坚守岗位。

  于家根是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早上8点,他利索地穿好厚实棉服,接过上一班,开启了一天的巡查记录工作。

  巡护车缓缓驶入湿地深处,从车窗望去,成片的芦苇在风中起伏,偶有几只留鸟从芦苇丛中飞起,发出清脆的鸣叫声。于家根停下车,拿起望远镜,观察远处情况,嘴里念叨着:“值守人员得查看芦苇轮割进度,还要留意是否有人违规进入湿地。冬天又是湿地防火关键期,春节放假更不能松懈。”


  于家根正在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湿地情况。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摄

  这片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是京津唐三角地带最大的天然湿地,被誉为“京津绿肺”。42岁的于家根在湿地边长大,对这里的生态变迁感触颇深。

  “小时候,这里环境宜人,天天来玩。可后来,不少承包户开始养鱼,投放的药物漂在水面,水变得又绿又臭,再加上无序开发,滩涂裸露,湿地环境质量严重退化,不少鱼类也消失了。”于家根回忆道。

  “现在水都是清澈透明的,夏天芦苇生长旺盛,漫步其中,呼吸特别顺畅。”他笑着说,随之而来的是“远客”的增加,“候鸟迁徙季的场面非常壮观,‘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也成了常客,一天最多有好几千只现身湿地!”

  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巡护手段也日益多样化。1个多小时的人工巡查结束后,记者随于家根走进七里海国家重要湿地监测中心,值班人员郭金元正在利用智慧监测系统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防火点等要素进行立体化监测。


  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无人机正在巡查。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摄

  “除了人工巡查,我们现在还有无人机、AR高点监控、红外热成像等智能‘助手’,‘人防+技防’让日常巡护工作更便利高效。”郭金元说。

  智慧大屏上,湿地全景清晰可见,红外热成像系统实时监测,任何异常温度变化都会被迅速识别并报警。郭金元轻点鼠标,切换至AR高点监控视角,湿地各处细节尽收眼底。去年,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还引入无人机,对人力难以巡护管理的水域、河道、苇地进行智能巡检。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田秀静介绍,湿地的智慧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鸟类品种、数量及分布等信息,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守护湿地生态安全。

  如今,七里海湿地栖息鸟类从十多年前的182种,增加到了258种。数字背后,是无数像于家根等一线人员的坚守,“这是造福后代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值得!”


  2024年3月13日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七里海湿地的生态蝶变是天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天津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超2700平方公里,每年春秋两季,有超百万只过境候鸟在天津停留“补充能量”。

  “我们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推动建设湿地保护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努力绘就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湿地自然保护地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教效同说。(记者徐思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