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2日电 题:家乡“招商经理”的新年愿望
新华社记者王宁、尹思源
正月初四,年味正浓,天津市宝坻区朝霞街道居民程会选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与不满1岁的儿子告别,出了家门,很快便走到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宽阔的柏油路上。
这些年,程会选坚持每天走路上下班,从小区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公里的路程,沿途一栋栋厂房、建筑从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程会选今年35岁,出生在宝坻区高家庄镇岳家庵村,村子原址正处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核心区。几年来,程会选经历了从村民到居民、从“北漂”到家乡“招商经理”的蜕变,也见证了一座“新城”从阡陌间悄然崛起。
记者见到程会选时,他正在“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醒目的标牌前等候。
“欢迎来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今天我值班,顺便准备一下年后的招商材料。”简单寒暄后,程会选开门见山。
“要是没有科技城,不敢想象自己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体面、有意义的工作!”回忆起个人经历,程会选依然十分激动,“当时,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突然有一天,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说中关村马上要落在家门口,村子要拆迁了。”
程会选将信将疑,打开电脑翻阅新闻,确凿的消息令他很是兴奋,隔三岔五就往家里打电话了解进展。
随着京津双方关于科技城开发的合作模式确定,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于2017年正式启动建设。程会选下定决心,辞掉北京的工作,到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应聘,顺利成为第一批产业服务专员。
边走边聊间,记者跟随程会选走出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道路宽阔整洁,企业厂房各具特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沿着西环北路前行,一座外形酷似白色帆船的建筑映入眼帘。
“这是科技城第一家签约落地的企业——合众汇能,是超级电容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的碳纳米材料实验室。”程会选说,“企业负责人是典型的科研人员,办企业是外行,我们组建了专项工作服务群,给出了最优方案,帮助企业扫清了障碍,顺利竣工投产。”
“这边是北京来津企业莱伯泰科,从事实验室仪器研发制造;那边是德国波森公司,从事汽车尾气净化系统设计生产……”谈起一个个落地投产的项目,程会选如数家珍。
程会选自豪道,前期几乎每个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他都有参与,帮助企业办理完手续,又帮助企业员工租房子、落户。
漫步交谈间,无人驾驶小巴从马路上穿行而过。程会选告诉记者,这是科技城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公交线路,始发站是宝坻高铁站,终点站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实现了高铁与科技城之间的无缝连接。
“以前从宝坻去北京,要倒几趟车,将近3个小时,现在高铁开通了,从宝坻站到北京站仅需40多分钟。”谈起便捷的交通,程会选十分感慨。
2023年起,程会选到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医疗器械园担任招商经理,他坦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年多来,在程会选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科技城,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数据显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累计注册经济主体1828家,其中实体项目195个,总占地3151亩,总投资额约291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税收12.2亿元,可增加当地就业近万人。
可喜的发展成果,令中关村发展集团看到了这块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的巨大潜力。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天津市宝坻区决定共同增资8亿元,用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消息传来,程会选倍感振奋。
“京津两地同时看好科技城的发展前景,我作为家乡的‘招商经理’,干劲更足了。”程会选说。
春节前夕,程会选已经制订了节后的招商计划——先从京津冀入手,再去长三角、珠三角,重点瞄准未来产业,继续提升科技城的“科技”成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我的新年愿望是,等自己的孩子能听懂话之后,给他讲讲从岳家庵到中关村的点滴故事,这是幸福的回忆。”谈及未来,程会选眼中放光,充满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