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沙岛北岸的长江入海口处,有一座红白相间的水文站,大家亲切地叫它“横沙小白塔”。

口口相传间,不知不觉,“小白塔”成了“小网红”。

去小白塔的路并不好找,不过一旦到达,无人不被它吸引。待在它身边,合影留念,思绪放空,好不惬意。


刘忆

小白塔作为一座水文站,记录着长江的水位;小白塔又像一座“灯塔”,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设计师刘忆便是如此。


因为小白塔,来到小岛

在设计师刘忆眼里,小白塔是一位值得一再拜访的老朋友:它形象可爱,天生就有表情和肢体,它站的是“寂寞岗”,但并不孤单,小岛的芦苇、堤坝、风浪、云雾、人与动物……都是小白塔的朋友。

刘忆在同济大学读完环境工程专业,又在德国作为建筑设计师学习和工作了9年。时隔多年,她回到国内,辞去工作,来到横沙岛的生态农场参加活动,意外邂逅了这座小白塔。

小白塔激发了 刘忆 久违的创作欲,她决定在岛上定居下来,租下一个面朝艺术稻田的小房子,开始运营“小白塔商店”,将关于小白塔和小岛的观察和想象制作成手工作品。


小白塔商店门口的景色


不起眼的小店门头


小白塔商店介绍卡片

刘忆最先设计的作品,是和朋友共创的,以“小白塔和它的朋友们”为主题的手绘画作、手工冰箱贴等产品。

紧接着,她将小白塔呆萌的形象制作成了柔软的手工娃娃,开始带着娃娃游历整个小岛,拍下各种各样的“合照”,发布在小红书平台上,主题不一而足,自然体验、农林渔牧、生活烟火……小店从2024年9月登陆小岛后,逐渐成了当地一处旅游打卡点。


“小白塔和它的朋友们”主题冰箱贴


巴掌大的小白塔娃娃,便于随身携带


“小白塔在小岛”系列明信片


小白塔娃娃看日出

小白塔商店的门头并不起眼,店主还常常出门在外,偶然到来的客人一边不由自主地为这家店的生计捏一把汗,一边惊讶于小岛还有这么多本地人也不一定探索过的风景和生活,既简单,又丰富。

和不起眼的外表形成对比的,是小店温馨的氛围:透过面向稻田的大玻璃窗,阳光把整个房间照得亮堂堂的,墙面挂满原创的娃娃、冰箱贴、袜子、保温杯、布包等产品,还陈列着店主刘忆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各色小玩意儿和绘本。

有本地的客人选购了袜子礼盒套装送给外地的朋友,有过来游玩的人买了娃娃带去小白塔打卡,有人带着朋友来了解小白塔和背后的故事,还有小朋友在这里拼拼图、做手工……


店内一角


小朋友即兴创作


台风天拼拼图


小白塔说明书

稻田边的小店,是探索游戏的起点

除了“会不会倒闭”,看到店主刘忆一个人在店里忙活,客人问得最多的问题还有“是不是有点孤单”。

但刘忆说,来到小岛,就是选择了一种凡事亲力亲为的生活,除了照顾自己和猫猫的日常起居之外,店里的大多数陈列装置和产品也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她说, 生活如此忙碌,有时候会感到“累”,却很少有时间思考“孤单”。


废品站买的钢格板和晒被子的架子做的小桌子、闲置路障做的灯……

“这让我回忆起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时候,特别喜欢在路上捡邻居闲置的东西,去跳蚤市场玩,在慈善商店做志愿者,满脑子都是怎么改造和利用旧东西,尽可能以合适而简单的方式使用材料。后来进入工作状态,大多数时候坐在电脑面前,倒腾效果图和概念,设计越来越复杂,反而逐渐淡忘了最开始的方法。”

闲暇时,刘忆会翻译一些关于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书籍,其中反复强调手工业与工业生产融合的重要性,倡导“乡野学舍”的教育理念——来到小岛,她发现乡野的确有孕育创意的力量。


刘忆参与翻译的包豪斯丛书与讨论未来城市理念的书籍

刘忆还说,来到岛上,可以和邻居闲聊,观察本地的生活和动植物,学到建造、钓鱼、种植甚至制作崇明糕的技能,也有机会向已经扎根岛上的新岛民前辈们学习。

“小岛的商业氛围不浓,但开店的朋友都是双手做工,真材实料。”

开店以来,刘忆获得过同一条路上的白马咖啡、不远处民东路上的乐岛有食餐厅、横永横面包房等多个友邻的技术和宣传支持。

去白马咖啡讨教木工技术,去餐厅的农场育苗摘菜,去面包房学做碱水面包……这些活动都让刘忆沉浸其中,体会到生活的细节和质感。


小店门口的霜打菜


猫猫的一场大战


去农场摘菜


去工坊做崇明糕

小白塔娃娃已经在小岛上看过许多自然的风景,也想记录和创造人文的故事。接下来,刘忆想要延续这些顺势而为的手工艺术创作方式,完成更多作品和产品。

“我把在小岛的生活当做一场探索游戏,而这家小店就是起点。小岛的游戏地图是一点一点展开的,打开一个锦囊,完成一个关卡,再进入下一个洞口,线索则隐藏在蛛丝马迹中。”

资料:横沙乡

编辑:李琳

责编:李琳、焦倩倩


给我点赞和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