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八十年代后,中央军委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百万大裁军,想通过此举促进国家和平建设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这次裁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军区数量从十一个精简到七个,同时对军队结构和指挥体系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才华横溢的军队干部提供了发展机遇,1985年沈阳军区上任一位年轻的司令员,他是从第64军军长越级提拔上来的司令,他就是刘精松将军。
刘精松1933年出生于湖北石首,父母都是辛苦劳作的农民,1940年日军入侵他的家乡,他的叔伯惨遭日军杀害,他在七岁时就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和对日军的憎恨,在那时他就立下保家卫国的志向。当他看到解放军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时更加坚定了决心,1951年,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最初刘精松一心想要奔赴朝鲜战场,但当时朝鲜战场已经出现转机,国内不再向朝鲜增兵,他所在的部队便被安排在军区值守。在此期间,上级发现刘精松拥有初中文化水平,于是他被选送到第七步兵学校接受进一步培养,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多个兵种的军事知识,同时还学会坦克、汽车等驾驶技能,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军区某高炮团任副排长。
在高炮团期间,刘精松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他注重日常训练和管理,努力提升战士们的作战能力,同时他还在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军事训练中逐渐显露出来,不久他升任为高炮团作战参谋。1965年他随部队前往越南为他们提供军事援助,中国军队与越南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军侵略。
刘精松在越南战场上运用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以及饱和射击、集火近战等有效打法,指挥高炮连击落美军12架战机、击伤6架,他亲自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因指挥得力、战绩辉煌,他为此立下一等功。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军事阅历,也进一步锤炼了他的指挥能力,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越南战场回国后,刘精松继续在部队深耕细作,先后担任64军190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83年,拥有丰富基层经验和扎实文化基础的刘精松被破格提拔,从190师师长直接升任64军军长,这次越级提拔是上级对他卓越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刘精松没有辜负上级的信任,他注重培养军事人才,实施科技与军事相结合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部队现代化建设。
1985年军队进行大调整,刘精松领导的64军因战斗力出众而在这次裁军中得以保留,52岁的刘精松再次被越级提拔,从军长直接升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成为我军当时最年轻的大军区司令员。刘精松上任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战备训练等工作中,他积极组织并指挥了多次多兵种联合演习,为备战现代化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刘精松亲率沈阳军区部队奔赴灾区指挥灭火战斗,成功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在火灾中的果敢指挥能力与决策力赢得中央军委的高度赞誉,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刘精松被授予中将。1992年,刘精松将军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祖国西部广袤的领土上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安全防线,有效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1994年刘精松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军卓越的军事领导人之一,1997刘精松将军出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他致力于培养我军未来的精英将领,创作《军队基层管理教育概要》、《关于局部战争战役指挥要诀》等国防理论著作为新一代军人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他深度参与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积极推动军事科研向前发展,为国防与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精松将军退役后依然心系国防并积极谏言献策,为国家和军队贡献余热,在晚年时他醉心于书法艺术研究,他的书法自成一格,苍穹有力、气势磅礴,一笔一画如同沙场点兵一般尽显将军气魄。如今老将军已经年过九旬,他用书法表达对军队的热爱,用坚毅的品质激励后辈军人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