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
而在包围张灵甫的74师过程中,我华野大军同时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国军方面在得知张灵甫被围后,动用了10个整编师(军)的兵力,试图救出张灵甫。
这其中,以黄百韬的整编25师表现的最为“拼命”,其一度打到了距离孟良崮仅一山之隔的天马山,差一点就能与张灵甫会合。
但最终,黄百韬拼尽全力也未能冲过去,这是为何呢?得从黄百韬奉命救援张灵甫说起。
一、黄百韬其人
黄百韬原名黄新,籍贯为广东梅州,不过他出生在天津,早年间的他可谓是默默无闻,真正开始发迹,还得说到他的妻子柳碧云。
这个柳碧云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她却是民国时期曾任江苏督军的李纯的婢女。
而黄百韬早年间就曾在李纯麾下当传令兵,由于能说会道也很会“来事儿”,所以深得李纯喜欢,一来二去,李纯就坐主把婢女许配给了黄百韬。
有了这层关系,黄百韬得以出人头地,同样也凭此积累了不少人脉,不久之后,李纯意外身死,而黄百韬因为与张宗昌是旧识,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转投至张宗昌麾下。
跟随张宗昌期间,黄百韬一路升迁,从最开始的营长一直干到旅长。
到了1928年,眼看老蒋日渐势大,所以黄百韬二话不说就又改换门庭,并出任师长职务,不过在最开始,老蒋对黄百韬并不怎么待见。
其实这也不是老蒋刻意针对黄百韬,主要是对于非嫡系的部队,老蒋并不会马上放心使用,所以在不久后,黄百韬被送往陆军大学学习,说是学习,其实就是老蒋解除非嫡系部队军官权力的一贯套路。
原本按照这个趋势,那么黄百韬将在不久后不出意外的被遣送回家,但他由于善于写作,写出了一篇军事论文深得何应钦喜欢,这么一来,就搭上了何应钦这条关系。
有了这关系,黄百韬在“陆大”毕业后不仅没被遣送回家,反而还被何应钦推荐到顾祝同处当参谋长。
当然,黄百韬自己也清楚,能不能继续干下去,以及会不会平步青云,完全是别人一句话的事,因此为了给顾祝同留下好印象,黄百韬在刚上任时工作极为努力和认真。
不仅如此,他还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十分到位,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人说他的坏话。
这么一来,让顾祝同就算想“开除”黄百韬也没有理由,时间久了,顾祝同就发现这黄百韬确实是个人才,尤其是在皖南事变期间,黄百韬率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给新四军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更让顾祝同对其刮目相看。
看法一改观,黄百韬的好日子就来了。
1944年,也就是抗战胜利前夕,顾祝同麾下的25军军进行整编,整编后军长职位暂时空缺,在经过考虑之后,顾祝同就觉得黄百韬“业务能力也不差,还听话老实”,所以,就举荐他出任该军军长。
至此,非黄埔出身的黄百韬,终于走到了国军的核心之中。
由于知道自己背后没有靠山,所以黄百韬在上任后工作态度更加认真负责,不仅大力整顿25军的军纪,还身体力行的参与到25军的训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25军的变化极大,战斗力也显著提升,毫不夸张的说,也就仅次于国军五大王牌主力。
加上黄百韬时常要求25军必须做到牺牲在前、撤退在后,以及不抢功、礼让友军等,这就给顾祝同挣了不少面子,久而久之,不仅让顾祝同愈发喜爱黄百韬,连老蒋都对黄百韬和25军多有关注。
要知道,国军有一百多个军,而25军这支没有黄埔身份军官坐镇的杂牌军,能混到这种地步,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黄百韬确实是有一定能力。
但越是被重视,黄百韬反而越觉得必须更加努力才行,没办法,谁叫他既不是黄埔出身,也没有靠山呢?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在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黄百韬在一众国军中表现的极为“拼命”。
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当接到救援74师的命令后,李天霞带着83师还在磨磨蹭蹭,黄百韬为了表现其“忠诚”,带着25师真可谓是拼了命。
拼命到什么程度呢?25师一度把华野的阻击部队打到伤亡殆尽,并几乎就要突破紧挨着孟良崮的天马山阵地。
二、天马山阵地告急
1947年5月12晚,华野在做出围歼整编74师的作战部署后,华野一纵1师奉命攻占了孟良崮附近的覆浮山、界碑以及天马山一带,并做好了防御工事。
而与此同时,整编74师正面遭到华野四、九纵的猛烈进攻,并且张灵甫得到情报,称华野的一纵、六纵以及八纵等部队正在其后方穿插,因此就感到事态严重,为避免深陷重围,计划朝垛庄方向后撤。
但此时的垛庄,已经被华野六纵占领。
这么一来,张灵甫只得往孟良崮退去,原本他想的是,凭借74师强悍的战斗力,加上武器装备精良,再有国军其他部队陆续前来,就能实现对华野“反包围”,继而达到“中心开花”的目的。
不仅是张灵甫,包括汤恩伯都是在这么想的。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孟良崮地势险要不假,却因为过于陡峭造成重武器无法上山,同时这里严重缺乏水源,所以这么一来,孟良崮反而成为了一个绝地。
不过,尽管张灵甫上了“绝地”,但要想将其歼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是战斗必须在短时间内结束,毕竟当时国军其他部队从四面八方而来,一旦战斗拖得时间长了,那华野各纵队将承受巨大压力,一个弄不好,反而会让敌人得逞。
二来,则是必须挡住、挡好国军的增援部队,务必保证其不能与张灵甫汇合,不然的话,麻烦就大了。
而对于国军的增援部队,比较重要的就是李天霞的83师和黄百韬的25师。
其中,李天霞倒还排在其次,为什么呢?很简单,李天霞对张灵甫意见很大,当初因为74师师长这个职务,李天霞恨透了张灵甫,加上国军内部一贯“保存自身实力”的作风,所以,李天霞的83师还不是最大的麻烦。
最大的麻烦,反而是黄百韬的25师。
黄百韬一路走来,太清楚没有靠山的滋味,所以这次在接到救援张灵甫的命令后,他表现出了极强的执行力,完全没有磨磨蹭蹭,而是发了疯一样朝着孟良崮方向袭来。
而黄百韬攻击的地点,正是一纵1师防守之处。
不得不说,黄百韬带领的25师,虽然是国军中的杂牌军,但战斗力着实强悍,毫不夸张的说,已经超过除五大主力之外的国军中央军了。
就在当年5月15日上午,黄百韬率部赶至覆浮山、界碑、天马山一带,在他的严令下,25师以“人海战术”朝着1师阵地发起波浪式冲锋。
由于黄百韬真的是拼了命,加上其有飞机、大炮配合,很快,1师伤亡惨重,而覆浮山、界碑两处据点也相继陷落。
当然,25师在此期间也付出了不小代价,但不管怎样,就在15日下午时,黄百韬距离张灵甫仅隔一个天马山了。
一旦被黄百韬突破天马山,那么25师就会与74师会合,到那个时候,华野想要在短时间内全歼74师的计划,无疑就增加了难度。
更严重的是,国军其他部队也会趁着这个机会加大攻势,届时,整个局面很难掌控了。
所以,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挡住黄百韬,但问题是,1师兵力所剩无几,已经对黄百韬无法形成有效阻击了。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孟良崮战役,在这一刻陷入危急之中。
三、意外而来的援兵
在局面陷入危机之后,1师师长廖政国也是焦头烂额。
无奈之下,廖政国只得向一纵司令员叶飞打电话,问他是否能抽调一部分一纵的兵力前来,以便稳住局面,挡住黄百韬。
结果,在权衡一番后,叶飞最终并没有同意这廖政国的一请求,而是继续把主力部队投入到总攻74师的战斗之中。
叶飞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当时总攻孟良崮的命令已经下达,陈老总重点要求务必迅速结束战斗,而要想迅速结束战斗,那就得加大攻势,不能让74师有喘息的机会。
所以,当时华野除了提前安排好的阻援部队外,其他力量都投入到了总攻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知道1师请求的急切,但他也明白哪一边更为紧急,叶飞自然是清楚孰轻孰重的。
所以,他只能暂时“无视”廖政国的请求了,况且,就是马上抽调也来不及了。
而廖政国这边,也知道总攻任务紧迫,但目前1师伤亡巨大,所以该怎么才能挡住拼了命的黄百韬?就在廖政国感到“无计可施”之际,一支“意外”的援军出现在他面前。
这支“援军”,人数有一个营,此时正沿着天马山的山沟里朝孟良崮方向快速前进。
看到这支部队之后,廖政国赶紧拦住并询问,原来,这个营是华野四纵28团的,四纵当时的任务也是阻击,但由于总攻需要,因此该营就接到紧急命令,迅速赶往孟良崮参战。
弄明白后,廖政国先是表明了身份,随后“蛮横”的说,“我命令你们立刻支援天马山”。
其实这也是廖政国的无奈之举,毕竟人家是兄弟部队的,并非自己这个师的,所以说“命令”,属实有点“以上压下”了。
但没办法,此时的天马山阵地告急,再不挡住黄百韬麻烦就大了,而眼前的这个营刚好可以作为生力军来协助1师。
而最开始,该营营长自然是不同意,提出他们的任务是支援孟良崮,但在廖政国把1师面临的局势,以及天马上阵地的重要性说清楚后,该营营长当即表示,“我同意执行你的命令”。
就这样,有了这个营的加入,1师还在苦苦坚持的战士们如虎添翼,再一次狠狠地打退了敌25师的进攻。
在继续尝试了数次冲锋后,黄百韬始终无法冲破天马山阵地,加上25师自身也损失极大,只得无奈撤走。
就这样,整编74师的命运因华野的一个营而改变,最终覆灭于孟良崮,而黄百韬也因此惹得老蒋大怒,在战后差点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