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娟,今年38岁,出生在一个北方的小县城。
家里兄弟姐妹三个,我是家中老大。
从小父母对我们兄妹的要求并不高,读完高中后,我便没再继续上学,早早出来打工。
22岁那年,经人介绍,我嫁给了现在的丈夫王建国。
建国比我大三岁,家里在农村,家境不算富裕,但人踏实勤快,对我也好。
婚后我随他来到省城生活。
公公早年间就在省城做点小生意,后来干脆把家搬到了这边。
婆婆在我结婚前就因病去世了,家里只有公公和小姑子一起生活。
公公今年刚满70岁,按说这个年纪在村里算是高寿了,但他身体硬朗,精神头十足,总让人觉得他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他在省城住了20多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常年和他住在一起。
他有些“老派”,却又透着一丝与众不同。
村里人总说他“人精”,但语气里却是带着几分佩服的,而不是嘲讽。
公公生前最让我疑惑的一件事,就是他在省城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不缺村里人随礼。
只要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他总能收到礼金,甚至比那些住在村里的人收到的还多。
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可直到他去世后,我才逐渐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
公公年轻时是个特别能干的人。
他小学没毕业,16岁就开始闯荡社会。
早些年,他靠着一辆三轮车在省城跑搬运工,后来攒了点钱,开了个简陋的小饭馆,一做就是十几年。
虽然没发大财,但也攒下了供一家人生活的积蓄。
20年前,他毅然决定把家从农村搬到省城,许多人不解,说他“嫌弃”老家,但他总笑着说:“我是嫌弃咱村吗?我是怕拖累咱村。”那时我还不懂他说这话的意思。
搬到省城后,公公依然没和村里人断了来往。
他每年都会抽空回老家几次,村里谁家有什么事,他都尽量赶回去,礼金送得从不比别人少。
可他自己从来不在村里办什么事,甚至连小姑子出嫁时,也只是在省城随便摆了几桌,根本没通知村里的人。
那时,我心里挺不高兴,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冷漠”了。
可公公却淡淡地说:“有些事,没必要让人家来回折腾。”他话不多,却总能把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去年腊月二十二,公公因突发心梗去世。
那天晚上他还在厨房教我做腊八蒜,第二天一早,就再也没醒过来。
公公的去世让我们全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按照老家的风俗,我们决定把他的葬礼办回村里。
消息传回去后,村里人纷纷赶来帮忙,忙前忙后,连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都来了。
一时间,公公家门口人山人海,礼簿上更是写满了各家送来的礼金。
我看着那厚厚的一摞礼簿,心里五味杂陈。
葬礼后,我和丈夫清点了一下礼金,竟然收到近10万。
这些钱不是个小数目,但更让我震惊的,是那些送礼的人。
有些人已经很多年没和我们家联系了,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赶了过来。
村里的张婶拉着我的手说:“你爸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些年谁家有点事,他都第一时间帮忙,咱们不能不来送这份情。”我听得鼻子一酸,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整理公公的遗物时,我在他的柜子里发现了一个厚厚的本子。
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名字、日期和金额。
细看才明白,那是公公这些年送出去的礼金记录。
从他搬到省城起,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少给村里人随礼。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老人过世、谁家新房上梁……只要他知道,他一定会托人把礼金送到,有时甚至比村里人送得还多。
在他的记录本里,我还看到了许多感人的细节。
有一笔是十年前记下的,写着“老刘家盖房,借出2000,未还”。
我问丈夫,才知道老刘家当年经济困难,公公不仅送了礼金,还主动借钱给他们。
我渐渐明白,公公不仅是在送礼,更是在维护一种乡土间的关系。
他虽然不常回村,却通过这种方式,让村里人始终记得他。
而他从不对村里人提什么要求,也不在村里办事,更让人觉得他是个“厚道”的人。
村里人敬佩他,觉得欠了他的人情,这才有了他去世后大家纷纷来送礼的场景。
公公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这份人情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里。
他生前常说:“人活着,别光想着占便宜,多替别人想想,多做点实事,亏不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省城开的小饭馆,虽然不大,却总会给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饭。
邻里有事,他也总是热心帮忙。
这样的公公,让我从心底里佩服。
公公的葬礼结束后,丈夫提出把收到的礼金按公公的遗愿分给村里的困难户。
我起初有些犹豫,毕竟家里也不算富裕,但看到丈夫坚定的眼神,我最终还是同意了。
我们把礼金分成多份,分别送到了村里几户贫困家庭手中。
消息传开后,村里人都说:“老王家这一家子,真是厚道!”
如今,公公去世已经一年了。
每每想起他,我的心里总是充满感慨。
他的一生虽然平凡,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很多人。
他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为自己谋利,更在于能为别人着想。或许,这才是他最让我佩服的地方。
公公,谢谢您教会我们这些道理。虽然您已经不在了,但您的智慧和品格,仍然是我们全家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