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峄地文化是多元的:不光是二疏文化、运河文化、青檀文化、石榴文化等等,更主要的是兰陵文化。
兰陵,是指兰花盛开的高地,寓意王道乐土,亦即圣地,其地名应是战国时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的楚国大夫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所打的郢都兰台王室政治烙印。诸多资料显示,兰陵名字起源应与屈原有关。
兰陵,代为鄫国所属。公元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占据兰陵建立次室邑。公元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据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所载“当穆公时”和“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时间推算,约公元前382年或此前,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
此前,我曾经以为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12年之间出现。后重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方知“明年(公元前311年)”,屈原“使于齐”。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遭谗去职,出使于齐,其存君兴国而心系怀王。若以第二次出使齐国为期,我们更可理解并笃信公元前311年屈原确立“兰陵”,以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王道乐土,兰之圣地”之志。
在先秦时期,兰花的馥郁香气被先民推崇为王者之香。孔子云:“兰为王者香”,又云:“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左传》作者左丘明则称“兰有国香”,这就把兰所寓意的君子品格提升到了国家道德层面。后来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又将君子品格、国家道德更加进一步上升到“王道乐土”的儒家终极理念。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
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美女”“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儒学大师,倡导“王道”国理论。
《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史记》载:“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秦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曾任命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为兰陵令。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从公元前261年起,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荀子是从齐国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职位15年的基础上来到兰陵,他任县令时,兰陵县治早已设立,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开阳两个军事要地,是楚军驻扎与越国对峙的边防线。县,古体字为縣,原意就是悬在国境边的领土,秦楚等国在新辟的疆土率先设立县治。因为齐鲁两国没有实行郡县体制,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兰陵县属东海郡。公元196年,兰陵隶属曹魏东海国。西晋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地。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镇,郡县共存,驻地不同。
行走兰陵,如读如耕。无论是荀子《劝学》,还是屈原《离骚》,兰陵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阡陌纵横,其历史脉络和发展脉络更使峄地之域意境高远。
——推荐阅读 ——
别忘了,
点“赞”和“在看”哦!